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之福

本来就有,现在不想有了,从而辞之谢之。季先生不是这样,他本没有,被外界硬性加上了高帽,安然戴得若许年,才发觉上当、不对劲,赶紧摘下来

责任编辑:马莉

大家给季先生戴上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的高帽,季先生的“辞谢”,实际上是很富自知性的举动,是把本来没有的拒之门外,“辞谢”也者,常规的意思是说——本来就有,现在不想有了,从而辞之谢之。季先生不是这样,他本没有,被外界硬性加上了高帽,安然戴得若许年,才发觉上当、不对劲,赶紧摘下来

季羡林老人突然去世,活到98岁高寿的他,7月11日这一天,带走了风风雨雨近百年的满腹经纶。

我和季老并无交情,只有交道:1999年参加过他88岁生日的庆贺会。之后参加“三联·哈佛燕京”丛书研讨会,他是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我责编和策划了一套“速读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共17卷,其中一卷写的是季老,我们便请季老担任总顾问。我写的两卷为老舍和沈从文。“老舍卷”2009年1月在东方出版社修订再版,更名为《老舍的沉浮人生》。如果不策划这一套丛书,我就不会写这两本书,所以,季老多少和我有了交往。给我上过课的老师钱理群、陈平原等先生都是季老的学生;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张志忠先生,是谢冕先生的弟子,也是季老的学生。因此,从师承来说,我是季老的“孙辈”。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2006年1月26日,95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就医的解放军总医院借助高倍放大镜读书  图/CFP

一个人活得长久,对他的争议也会如影随形地相伴左右。季羡林先生一生提出的不少观点争议颇多,最大的有两条,一是他的“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二是他于2008年1月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推出《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谈及他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意见时,他认为:“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这一说法招致许多诗人的不满,他们纷纷发表意见,称季羡林不是诗人,对新诗了解也不多,说“新诗失败”没有任何根据,甚至他本人对文学也没有多少贡献等等。当然,捍卫季羡林观点的也大有人在。这很像解读老子、孔子、庄子,“圣人&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