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不“师”又如何

现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根本危机正是由于绝大多数师范院校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忽视了其与基础文理诸科的内在关联所导致的。因此,其能否提高自身专门学术水准才是最重要的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蔡军剑

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教育”,教师须兼具相当的学养和高明的技术,而以学(非“教育学”)为主;术由学出,方可收久远之功

在目前中国高校中,数量最多的大概要算师范院校。但目前师范院校似也面临不少危机:有些欲走出师范定位,开始招收相当数量的“非师范生”,而最为“师范”的课程如教育心理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在不少学校已边缘化,某些任课教师甚至自己都不曾跨进中学课堂半步,自然只能照搬讲章。对此,一些关心师范教育的朋友颇为担忧,以为如此下去,势必师范不“师”。不过我以为,今日国中师范教育体制确实是问题不小,却不在什么“师范不师”上。此处我想重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着师范大学体制存废的一些讨论,希望对此问题略有启发。

1932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