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事情就是这样

“美国最受信赖的人”上个星期走了。

CBS前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因罹患脑血管疾病与世长辞,享年92岁。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可视作他此生最后一次新闻播报:“我现在得走了。”

噩耗传到CBS新闻总裁肖恩·麦克麦劳斯耳中时,他正与两个小孩晚餐,孩子们对这个名字闪烁着陌生的眼神,他随即给他们讲了“克朗凯特大叔”的传奇故事。

“永远也不会有人比克朗凯特更重要。我告诉他们,美利坚人民同时从克朗凯特那儿听到好消息和坏消息。因为现今媒体的分裂化,这将永远无法复制。”这一代的孩子习惯于从网络、多媒体、微博客汲取信息与观点,他们再也不会仰望某个权威信息源了。麦克麦劳斯悲观地说,克朗凯特所代表的电视媒体黄金时代已经随他一起去了。

克朗凯特让CBS的收视率21年保持不败,主持《晚间新闻》期间,平均每晚有1800万美国家庭把频道锁定在他身上,他的最后一次主持,收视家庭达到3600万。

“沃尔特树立了评判其他所有人的标准。他已不仅仅是主持人。”奥巴马说,“无论是战争或纷乱,游行或划时代的里程碑”,克朗凯特“沉稳地告诉我们需要知道的事”。

这位影响美国新闻界半个世纪之久的传奇人物定义了“主持人”这个概念。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克朗凯特切断正在播出的肥皂剧《世界在转变》,率先报道这一消息。之后,他坐在新闻台后不断更新报道,整整3天:3大新闻网没有报道其他任何新闻。直播中他摘下牛角眼镜,擦拭泪水,然后强装笑颜,向观众道歉:“主播是不应该哭泣的。”

1968年,52岁的克朗凯特在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后再次走进战地,他决定跳出主持人身份,亲赴越战前线采访,并断言美国在越南已陷入泥沼。“越南的血战将以僵局结束”——他的报道最早宣告了美国政府越战决策的失败。总统约翰逊关上电视后沮丧地说:“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

1972年10月,《华盛顿邮报》率先报道“水门事件”时,这桩丑闻的真相尚未彻底明了。克朗凯特以敏锐的嗅觉,打破每条新闻不超过2分钟的常规,拿出了14分钟报道“水门事件”,恼怒的白宫威胁要吊销CBS的执照,但克朗凯特坚持报道:“人民有权知道他们的政府在以他们的名义做些什么,这是媒体的自由。”

1977年,中东局势仍像火药桶般一触即发。克朗凯特分别专访了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促成萨达特同年访问耶路撒冷,这成为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的突破口。

克朗凯特说:“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要做——说出真相。”他在电视媒介的早期就为电视新闻设定了标准,并忠诚地执行着这“黄金准则”。每一期《晚间新闻》,克朗凯特总是以“事情就是这样”收尾。他的公信力,使这句普普通通的话带上了权威色彩。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在为克朗凯特所做的专题片中说:“在那些愤怒和分歧的岁月里,美国人坚信,可以不相信总统的话,但克朗凯特绝不会欺骗他们。”

1981年克朗凯特结束最后一次主持:“事情就是这样。1981年3月6日,星期五。我将离开这个直播室,由丹·拉瑟接任坐在这里为你们播报。晚安。”全美国观众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评论员称:这就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一美元钞票上撤下来”一样。

克朗凯特永远是个苛刻的新闻自查者,他亲自操刀选材,甚至在开播前两分钟,还向编辑提出疑问,要求核对数据。和他共事过的人都记得他在开播前暴怒、咆哮的模样,然后他“冷静下来,梳好头,走进演播室镇定地开始播报”。但他在摄像机前总是很慈祥,有时还叼着烟管、穿着拖鞋,轻松而又权威。

他自称从未主持过一档让他完全满意的节目。每晚完成自己的节目后,他都要观看竞争对手NBC的夜间新闻,如果发现自己的新闻有任何疏漏,他的下属便将处于恐惧中。

《早安美国》主播黛安·索耶说,“能从沃尔特那儿得到一个电话、一句暗示或者一句赞扬,对于年轻的新闻记者来说,都无异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是“不确定的世界里,一个确定的声音”。CBS《60分钟》栏目创建人唐·休伊特说,“克朗凯特安抚了美国民众的情绪。他不仅是主播,还是观众心目中的牧师。”

克朗凯特的报道风格温和、虔诚,但当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出人类在月球的第一步时,他表现出了孩子般的高兴,他在镜头前尖叫、赞叹,几近失态。“天哪!他们坐在月亮上!……我的上帝!”当时让克朗凯特失望的是,太空对他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他妻子回忆道:“他在晚上一直盯着星空,说:‘我必须到那儿。’”

也许现在,他已经抵达了那里,正准备告诉我们彼岸的真相。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