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颗粒引发国标大争议拽住空气质量标准的后腿

PM2.5——这种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正悄悄侵蚀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健康。但人们却罕有所知,国家标准也忽视多年,这次亦难亡羊补牢。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PM2.5——这种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正悄悄侵蚀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健康。但人们却罕有所知,国家标准也忽视多年,这次亦难亡羊补牢。

2010年12月21日,上海外滩被雾霾所笼罩。当天,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轻度污染的雾霾天气。 (CFP/图)

对频受恶劣空气侵害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则被忽略的重要消息。

在经历了14年的等待后,指导中国空气质量控制的风向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终于迎来了大修的可能。自1996年制定以来,这是该标准继2000年微调后首次修订,也可能是幅度最大的一次。

两个月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亮点是取消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三类区,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同时要求未达标城市制定限期达标规划,按期实现;遗憾是未能将PM2 .5纳入强制检测的污染物范围,而只提供了参考限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

不能无视的PM2.5

动标准难,动空气标准尤难。环保部2008年便下达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后,经历了长达两年的酝酿期。

环科院一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9年9月至12月间,环保部曾发函给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93家科研院校、机关部门广泛征集修订意见。当时收到的主要意见是,“调整二类和三类功能区的分类方式,取消三类区;污染物项目应增加PM2.5、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增加二恶英等有毒有害污染物项目;增加臭氧的8小时浓度限值等”。此后,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又在2010年六七月间两次召开专家会议讨论。

几次会议上,PM2.5污染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PM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