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拿来主义,“合资自主”被迫加速

在过去30年中国汽车合资“市场换技术”政策宣告失败之后,这样的“自主车”能否改写历史,使中方合资者真正获得研发技术?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面对中国人的技术渴求,合资车商终于在中方主导研发下造出了“自主车”。在过去30年中国汽车合资“市场换技术”政策宣告失败之后,这样的“自主车”能否改写历史,使中方合资者真正获得研发技术?

通过合资车商新近推出的自主车,中方希望从外国老师那里学到真正的汽车核心技术。 (梁伟驰/制图)

在奉行“拿来主义”政策几十年之后,不论是否自愿,中国的合资车商开始一窝蜂地造起了自主品牌车。

4月17日,广汽本田将为他们一款名为“理念”的轿车,举行全国上市仪式。第二天,上海通用五菱将为其自主品牌轿车宝骏,举行首发仪式。第三天,东风日产将为其自主品牌轿车启辰,发布品牌战略及产品规划。

除了这三家,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PSA等合资车企也纷纷表达了做自主品牌车的意向。这意味着,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舞台上,合资队要登场了。

所谓自主品牌,就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以前合资车企都是直接从母公司引进车型,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的话说,“躺在外国技术上可以坐享其成,不发展产品开发能力也可以过上小康日子”。现在,合资自主,意味着他们决定捋起袖子,让自己成为拥有研发、制造、销售系统的整车企业。

为什么这些合资车企要放弃成本更低也更便捷的拿来方式,而选择费心费力去研发自主车?而在过去30年中国汽车合资“市场换技术”政策宣告失败之后,这样的自主车是否能改写历史,使中方合资者真正获得研发技术?

给了市场,还是没换来技术

大众汽车前董事长哈恩(Carl Horst Hahn)在回忆录《我在大众汽车40年》中有这样的记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邀请所有的国际汽车公司去中国投资,但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业国家对此普遍持谨慎态度,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前景被评估为很差。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最初技术来源是1950年代的苏联,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基本上处于内生性发展状态,与国际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产业配套也很弱。

1978年改革开放后,外资车企推动中国制定了合资法,带来了汽车业生产模式,培育出了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早期进入这个市场的车企,受益于中国限制竞争条件下的高价格和高利润,获得了超出其他市场的回报。

唯一的遗憾是,尽管中国从一开始就强调要消化吸收汽车技术、形成独立产品开发能力,并在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