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来了台湾人

当地组织部系统官员说,“编制的意义,意味着台湾同胞能够进入大陆的国有机关单位和制度框架中。”

责任编辑:马昌博 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出台新规,让符合条件的台湾公众,可以拥有“编制”,进入大陆“体制内”。当地组织部系统官员说,“编制的意义,意味着台湾同胞能够进入大陆的国有机关单位和制度框架中。”

试验还将继续,福建方面曾表示,将积极探索面向台湾地区居民聘任公务员的办法。但两岸政策对接仍是难题。

首位获聘福建事业单位管理职位的台湾专才吴亦立。他现在有了一个正科级的头衔。 (CFP/图)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体制内”已向符合条件的台湾地区公众开放:他们不仅可进事业单位工作,还可能担任领导或管理职务。

36岁的高嘉骏,这位台湾南投县长李朝卿的女婿,现在是福建中医学院的编内讲师,跟大陆同事拿一样的工资,一样的“三险一金”,很快,他还将分到一套“人才房”。

高嘉骏没想到自己无意中成为“进入大陆事业单位第一人”。他曾问前来采访的记者:“什么叫事业单位?什么叫企业单位?”

“台生到其他省的事业单位,一个都进不去!”福建省公务员局调配处官员黄信有说。他的话特指是否取得“正式编制”。

“编制的意义,就在于这是政治上的突破,这意味着台湾同胞能够进入大陆的国有机关单位和制度框架中。”福建省组织系统官员吴荣凯(化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编制”不仅涉及职数和配套的组织、财政关系,更如户口一样,表明一种身份。

而接续者比高嘉骏走得更远,比如56岁的台湾人吴亦立,现在有了一个正科级的头衔——厦门出口加工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招商引资事务的他,最近刚刚被派返故乡出差。

福建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允许台湾人进入大陆体制内工作,是两岸更“高端”和更“深刻”的交流。“如果能形成常态和规模,作用和影响会越来越大。”

先跨过门槛,再继续“开路”

高吴二人成为大陆“体制内人”,得益于福建省出台的两项政策——

一是福建省人事厅、省台办等五部门2009年5月出台的“46号文”,规定取得大陆高校硕士以上学位的台生,可应聘福建省内的事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