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之死——二十年艰苦谈判 末路命运今难阻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发达国家政治意愿不足、各国互信缺乏等气候谈判根深蒂固的矛盾,正是埋葬《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推手。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史秋娟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发达国家政治意愿不足、各国互信缺乏等气候谈判根深蒂固的矛盾,正是埋葬《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推手。

随着日期临近,很多发达国家急于甩掉“紧箍”——《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为唯一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大势已去。 (CFP/图)

波恩:甩掉“紧箍咒”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正挣扎在死亡边缘。

2011年6月底,德国波恩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刚刚结束。来自谈判桌上的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第二承诺期的续签工作将无法按期完成,可能会推迟至2014年或2015年。

《京都议定书》第二与第一承诺期实现无缝对接已无可能,这已成不可否认的现实。若无第二承诺期,《京都议定书》就如“失去灵魂的空壳”。

于1997年通过,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缔约方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应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5.2%,此为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并即将于2012年12月截止。

随着承诺期临近,很多国家急于甩掉这个恼人的“紧箍”——《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波恩会议上,日本代表团一改以往闪烁其辞的回答,强硬重申日本政府拒绝《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立场。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随后表达了类似立场。就在一年前的坎昆会议上,日本代表团高级官员也曾发出类似信号,但在国际舆论压力下,随后的外交语言中又加以修正。

“气氛不对了,不论高级官员,还是低级官员,来自这些国家的代表团都明确表示不承认《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波恩会场归来的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在内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厌恶”《京都议定书》,源于《京都议定书》为这些国家规定的减排指标。这些指标如同一个个“紧箍”套在发达国家头上。

“坚决反对”梯队之后,是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盟在内的“犹豫”梯队。曾一直坚决推动《京都议定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