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与胡文辉先生书

“虽远在海外,对国朝中事难有肯切的看法,毕竟也耳闻如孔庆东教授那样的名人轶事。想国内有廉耻的读书人见到周辅成先生的故事,不免有蒹葭玉树之叹。”——赵越胜

责任编辑:刘小磊

胡文辉先生足下:

蒙友人赐寄大作《作为回忆文本的〈燃灯者〉》(《南方周末》2012.3.22),读毕感慨系之。不才去国多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见国内新人辈出,文采熠熠,知中华文脉不绝,实可喜可贺。拙著蒙胡先生细读,指摘品识,发微审著,必得流惠。不才致谢在先,而后抒己见,望胡先生不以简陋弃之。

《望乡》中南洋女埋骨之朝向,不才实大谬不然。落笔前曾找来山崎朋子的著作与自述读,竟未发现此大错。足见不才梳理学问粗心大意,今后更当如履薄冰。谢胡先生教我。

胡先生以为拙著小有读者是“文化光环的效应”,与“时下文化心理有关”,我大致是赞成的。虽远在海外,对国朝中事难有肯切的看法,毕竟也耳闻如孔庆东教授那样的名人轶事。想国内有廉耻的读书人见到周辅成先生的故事,不免有蒹葭玉树之叹。此等情势连带拙著谬得夸赞,为不才始料不及。

胡先生着重指出“周辅成的形象夹杂了一点赵越胜的表情,这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胡先生引以为据的是周先生和我谈《望乡》时,引用了“陈寅恪的柳如是”和“萨特的丽茜”。胡先生以为这两部作品都公布于1980年代,所以周先生不可能知道,故不可能谈及,“可能只是出于赵后来的想象和铺衍”。愚以为胡先生错了。请容我辩证如下。

先谈柳如是。

1.陈寅恪先生撰写《钱柳因缘诗释证稿》(出版时更名为《柳如是别传》)始于1954年,三年后《光明日报》发表了专访报道。在此,我引陆键东先生所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sharon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