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不明 风险待卜塑化剂的天空

20年前启动相关研究,5年前科学家预警,18个月前台湾事发,17个月前行业自查,塑化剂的安全风波还是从白酒行业开始,不期而至。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周琼媛 陈佩

塑化剂阴影不仅存在于白酒业,极有可能隐现于更广泛的食品品类中。 (CFP/图)

20年前启动相关研究,5年前科学家预警,18个月前台湾事发,17个月前行业自查,塑化剂的安全风波还是从白酒行业开始,不期而至。

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

白酒的盖子被骤然揭开,除了酒味,还伴随着塑化剂疑云和复杂的连锁反应。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产品塑化剂超标260%”的消息曝光,该报道称送检结果显示,酒鬼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mg/kg。而卫生部2011年6月签发的551号文件中规定,DBP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令人费解的是,中国酒业协会非但没有护犊子,反而主动把火引向了整个白酒行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在当日发表的声明中,该协会称,这是2011年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后得出的结论。

当日,沪深两市13只白酒类股票总市值蒸发了324亿元。

此时,国家监管部门和科研机构也通过舆情监控注意到公众新一轮担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针对食品中塑化剂问题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启动,只是暂时还没有结论。“评估工作涉及多部门和多种食品,”该负责人强调,“不光是白酒。”

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部分研究者和行业人士看来,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相关的科学研究甚至开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们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在《首都公共卫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的学名)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对这类化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但大多数公众对此并不知情——塑化剂的阴霾正渐行渐近。

这17个月里发生了什么?

还是先从白酒行业说起。

绿色词条

塑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