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虽去,声光永存 ——怀念张晖

张晖36年的短暂生命所蕴含的学术能量,所创造的学术成果,在中国学术史上,足以写上精彩的一笔。他逝世前,已经出版了学术专著4部,古籍整理著作1部,编纂著作3部,并在我主持的大型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和《全清词·雍乾卷》中,承担了重要的文献工作。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02年张晖(左二)硕士毕业答辩时,和张宏生(右二)老师合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张晖过世已经两个多星期了,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几番提起笔来,又复放下,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而且,我也深知,即使我写出来,也一定是所言远不及所欲言。

张晖是我的学生。1997年秋,我从美国访学归来后,开了一门题为“《词选》研究”的选修课,教学对象就是他们班,当时,他作为南京大学首届文科强化班的学生,刚刚进入大三。文科强化班要求学生们先期介入科研,因此他们在大三时,为了做学年论文,就开始配备导师了。由于他的学术兴趣在词学,经双向沟通,我就成了他的导师。他比较内向,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若是有了感兴趣的问题,也能滔滔不绝。接触中,觉得他阅读面广,富有学术热情,喜爱治学,在年轻一代中,非常难得,而他也告诉我,在高中时,他就已经读过我的书了,这也使我不免惊奇,因为,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还有年轻人有兴趣,而且能抽出时间为此不急之务,此前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因此也深感很有缘分。

他那时已经开始对龙榆生进行研究,经常出入各图书馆,广泛搜集文献,而且还千方百计和龙榆生的故旧门生相联系,掌握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我们几位老师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课题,因而鼓励他锲而不舍,不断深入。经过两年的沉潜,他撰成20万字的《龙榆生先生年谱》,并由学林出版社正式出版,而他的身份,还只是一个本科生,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件事。因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以这部《年谱》的功力而论,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有些但务空谈、不求实学的所谓中年学者也写不出来,因为当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这种枯燥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吴先生认为一个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超过一些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甚至超过一些中年学者,这是对张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