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政策,车有对策一位老“的哥”眼中的南京出租车市场变迁

南京市在2006年开过一次出租车听证会,就说要进行涨价或者等候计费什么的,而且是全票通过。2012年4月份,又一次听证会,这个二次听证会主要是改革汽车运价结构不合理,又是全票通过,但还是暂时不实施,要到2014年青奥会结束之后。从2006年到2012年是七年,这是七年之痛。但两次听证会之后,还是不实施,七年之痛变成了八年之痛。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金渡江

2005年的分水岭

2000年之前,南京市出租汽车公司一共有一百多家,之后出租汽车公司进行提档,提升它的档次,兼并整合。整合到了2002年的时候,全行业一共是51家出租汽车公司,一千一百多辆个体出租车,以公司制为主。

2005年之前,南京这51家出租汽车企业都是“挂靠模式”,就是公司提供车牌,出租车司机来购买车辆。车由公司来统一购买,但是这个金额是由租户来进行承担。然后每个月也要交纳管理费。当时份钱基本维持在2000-3000元。为什么不高?因为首付资金占了一定比例,车辆是你买的,租金就少收一点。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矛盾的焦点就是产权。车是我的,车牌是你的,就经常会乱。也发生过公司倒闭了,把所有的车辆拿去银行进行抵押,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

到2005年以后,所有的挂靠模式全部取消,主要因为产权不清楚。

之后主打公司化经营,叫“公车公营”。车辆是由公司来购买的,交了2万块钱以后你就是我的员工,给你交保险,但是份钱不一样。原来我可能就2250元份钱,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