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何必高学历

官员假学历之风将败坏官僚群体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若官员中大面积的高学历属实,又很可能弱化他们的实践能力。治理的关键不在大学严格管理学历发放,而在官场改换入门与晋升的规则。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王颖

官员假学历之风将败坏官僚群体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若官员中大面积的高学历属实,又很可能弱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治理的关键不在大学严格管理学历发放,而在官场改换入门与晋升的规则。

引自中央组织部编著,《中国干部统计五十年》, 1999,13—14 (梁宝敏/图)

引自中央组织部编著,《中国干部统计五十年》, 1999,14 (梁宝敏/图)

官与科举的演变

“官”的称呼产生于中国封建时代。孔颖达为《礼记》疏:“官者管也。”其时的官颇具家臣性质。春秋战国之际封建制衰微,君主制兴起。后者为“官”注入了有别于封建的新的内涵:俸禄不封地,任命不世袭。此时贵族与庶民间的严格界限被冲决,新的士阶层形成,其属性不再是出身,而是本领,所谓“学习道艺者”。这之中最大的革命性是为官不必贵族出身。秦始皇以郡县代替分封,以官僚任免代替世卿世禄,将帝制定于一尊。

战国之际,官员、门客多由或显或隐的推荐而谋面和上岗的。汉代的察举制不过是将推荐制度化。新制度一旦建立,新的博弈就开始了:帝王以察举取代封建世袭;官僚们以其道还治其身,凭借相互举荐将官职圈入各自家族中。在这一博弈中,帝王及其集权制几乎败北。

隋文帝平定天下后,将州县长官辟署属僚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就要求中央吏部手中掌握大批人才。于是科举出场了。李世民完善科举制的要点是“投牒自荐”。就打击“举主—门阀”而言,这是釜底抽薪。科举是帝制的基石。从此封建复辟之路断绝,官员与科举代代联姻。

在漫长的帝制历史中,并存着两种合法性。其一是皇权的合法性,来自血统。其二是官员的合法性,来自科举功名。相比之下,科举功名合法性的程度显然高出一筹。从时间维度看,任凭王朝更迭,科举制贯穿1300年。

引自中央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2000,1422 (梁宝敏/图)

引自中央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2000,1408 (梁宝敏/图)

但几乎自科举实行之日起,便有了效度的争论,即科举成绩与做官能力是否吻合。而科举制一旦建立,应试学就产生了,它导致考生追求的是科举功名,而非真才实学,就是说在博弈中考试的效度每况愈下。

帝王们不可能罔顾官员的能力,为保证效率,清代衙门完成了三种角色的组合:官、吏、师爷。清代曾同时有2万名文官、百万胥吏、2万师爷。三者身后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准入机制。官员的正途是通过科举。官位是众矢之的。要让众人服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