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比尔·盖茨着迷的气候桌游怎么玩?
比尔·盖茨主动在社交媒体为《卡坦岛:新能源》打广告:“我很喜欢《卡坦岛》的这个新版本,其中新能源是制胜的策略之一——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 不同领域的人可共创卡牌内容。一位自媒体编辑以涿州水灾为背景,创作了一张卡牌,名为“再见了,所有的纸质书”。 -
三年投了1500家,十大平台企业描绘出了怎样的投资版图?
在十大平台企业中,小米集团是上半年投资动作最频繁的,共约50笔,其中制造业相关领域占一半以上。 2022年腾讯、字节跳动、小米、美团、百度、京东等对外投资数量相较2021年几乎腰斩。减少最多的是腾讯,各领域投资都有减少,但增加了在传统制造、农业、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十大平台企业中,快手与拼多多最“低调”。截至目前,拼多多只有四起投资事件,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 智能硬件、传统制造、新能源、农业这四大领域的投资事件正在逐年增加或持平。 -
千家假央国企的秘密:百万买身份,假央企变身集团公司
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国资委和各家央国企公布的假冒央企、国企,合计超过1000家,其中,能源、环保领域有672家,成为“重灾区”。被通报的假冒央国企中仍有768家为存续、在业状态。 假冒央国企的一种常规做法是:选择成立年代久远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挂靠方,伪造注册材料包装其国资背景,进一步注册成为集团公司,之后继续下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子公司,层层嵌套,在其中交叉持股、变更股东,修改受益人。 收费依据挂靠央企的知名度和挂靠公司的层级。中介称,最贵的华润,四挂五(挂靠央企四级公司,成为其五级公司)每年收费200万左右,最便宜的中国蓝田总公司,三挂四每年35万。除与央企签署代持协议之外,还会与中介公司签署咨询服务协议,如果出现问题,可协助平移到其它央企,“实在不行没得挂也可以按天数退款”。 在地方一些重大项目中,假冒央国企的身影时常出现。一些“假冒国企”与真国企的关系千丝万缕,甚至出现假冒央企竟与真央企组成联合体拿下了当地特许经营项目的案例。 -
河南“烂场雨”致小麦歉收:应尽快补齐商业气象服务短板
1980年代后期在日本成立的Weathernews,如今已是横跨交通、建筑、能源、零售、媒体服务、赛事服务等在内的全行业气象服务生态帝国。Weathernews建立了基于外推的10分钟天气预报系统、夏季雷雨预警系统,开发了社区级的赏樱指数等,通过不断开发垂直细分领域的商业气象服务场景,一方面满足社会的多样化气象需求,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收入。 -
增设环境资源界:时隔30年,全国政协界别缘何又做大调整?
85名委员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能源环保、生态保护与治理、林业绿化等领域息息相关,并且来源广泛,包括官员、学者和国企负责人。 关于政协界别设置是否合理的讨论始终存在,主要围绕界别的代表性不足、设置交叉重叠、界别委员的构成不合理等。 -
特斯拉为何大幅降价:恐非成本降了,而是“高级感”溢价正在消减
根据此前工信部发布的《关于2018-2021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初审情况的公示》中,比亚迪和特斯拉拿到了近40%补贴资金,其中比亚迪补贴资金为52亿元,特斯拉为33.5亿元。取消资金补贴,以及上牌等各种相关的政策性补贴之后,电动汽车还是否能够继续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个领域还能否维持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包括特斯拉在内,正在如日中天的这些汽车企业,未来将走向何方,恐怕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考验。 -
专访美气候变化原特使潘兴:损失损害5-10年才有实质进展
我们知道如何投资新能源公司,知道如何投资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我们可以(评估)这些行业的风险和收益,所以会方便融资。但在海岸保护、预防洪水、预防山火这些领域,我们还不太清楚如何投资,这就是现在国际谈判中的焦点所在。 今年(2022年)只是损失和损害(列为正式议程)的第一年,参照之前我们对一些议题的讨论,可能5-10年才会有实质性进展,当然我们不能再等十年之久,希望能尽快取得突破。 我们能否加强合作?如果做到了,将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做不到,解决不了气候问题,将会有更多人丧生,会造成更多的损失和损害。我想我们能够做到,尽管有些难。 -
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不得少于小车车位的10%丨科创要闻
极端气候影响下的限电缺电、能源问题前所未有地扰动人心。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竣工,能在2小时内存满2万度电。中国力促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一种高安全不可燃、超低材料成本、可实现快充的熔融盐-硫铝电池成功研发。广汽集团投资百亿组建电池公司,腾势D9全球首创乘用车双充技术,中国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或预留的充电基础设施原则上不低于小型客车停车位的10%。 -
碳中和“出圈”: “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两会,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及“碳达峰”“碳中和”,有的还形成了正式的提案、议案或建议,关注碳的代表委员领域不仅来自能源行业,还有农业、海洋、金融、法律,甚至互联网企业。 “相比于过去针对污染物的环保治理模式,碳中和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深化能源结构改革。”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实现碳中和,为何未来十年最关键?
未来十年,一方面要继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增效、建筑改造等尽快降低存量部分的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按国际先进水平严格把关工业、建筑、交通增量部分的入门标准,确保生产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符合绿色低碳要求,避免发展锁定在高碳路径。 能源清洁转型机遇,除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车制造及基础设施、储能技术和利用、绿色建筑等相关的投资热点,还有工业互联网、高效绿色制冷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重型交通的清洁化等领域值得关注。 低碳转型过程中有一些技术路径仍然有待进一步明晰,需要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