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叩问7年 政府账本公开有多难?

一项已坚持7年的民间调查——“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2015)结果显示,目前公众通过政府主动公开或依法申请方式,可获得的省级政府财政信息,仅有1/3左右。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陈绮颖

(李伯根/图)

一项已坚持7年的民间调查——“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2015)结果显示,目前公众通过政府主动公开或依法申请方式,可获得的省级政府财政信息,仅有1/3左右。

各省各部门公开信息的方式、时间、条件和内容,五花八门。拒绝信息公开的常用理由,通常是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企业商业机密”。

七年来,透明度平均分平稳提高,最低分也平稳提高,但最高分的变化却起伏颇大。课题组曾经专门研究过透明度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等因素是否有关,结论是没有规律可循。“这表明,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很大,并没有制度性保障。”

2015年10月28日,财政部监督监察局发布消息称,将对全国各地的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结果将对社会公布。

与此同时,一项已坚持7年的民间同题调查的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名,也于10月31日发布。

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得分最高的是山东省(57分),全国平均分36。也就是说,目前公众通过政府主动公开或依法申请方式,可获得的省级政府财政信息,仅有1/3左右。

这一结果与IBP(国际预算合作伙伴协会)今年9月刚发布的全球“预算开放度调查”一致,这份最具国际公信力的报告对全球102个国家进行预算开放度调查,今年中国排名倒数第11名,得分14(百分制)。

与中国同处20分以下的国家有17个,分布于撒哈拉沙漠或南非洲或中东及北非。

2008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要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此后相关法规相继出台。近两年来,新任总书记习近平更是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于预算公开,政府的承诺仍在层层加码。然而上海财大的财政透明度调查显示,结果仍难如人意。

“7年来,很多人会问,我们国家预算透明什么时候可以实现?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它取决于我们的行动。”10月31日的报告发布会上,该课题组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上海财大教授蒋洪说,“我们该问的是,我们该做些什么?”

最好的“制度笼子”

“说把权力关进笼子,可笼子用什么材料来做?找不到一个比信息公开更好的笼子了。”

今年65岁的蒋洪在上海财经大学工作逾20年,曾任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目前也是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麻辣委员”,是他近年来开始为人所熟知的标签。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一位共同参会的代表在微信朋友圈说,因为政协选举时,蒋洪给所有候选人都投了弃权票,理由是“不了解”,全场只有他高高举手。

蒋洪这样的“不合时宜”并非偶然。2000年左右,他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审议预算时他认为报告太笼统,没人看得懂,于是他每一次都投全场唯一的反对票。后来有人劝他能不能不要这样,蒋洪也不想为难别人,于是从此开始投弃权票。

从地方人大,到全国政协,蒋洪一如既往地看不惯预算审议的“走过场”。在课堂上,他曾给学生们模仿全国两会的预算审议现场:主持人问,大家是否还有不同意见?还没来得及举手,站在前面的计票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凝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