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暴童”?

惩戒学生的主观恶意行为,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善端,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也不仅是行政部门的“专项治理”通知所能解决,解决校园暴力,急需法律的系统介入。

编者按:

12月9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文章称自己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上学的儿子长期受同班同学欺凌。

该名儿童的父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今年9月份开始,其儿子就开始频繁跟他诉说自己经常受同班一个同学言语上、肢体上的攻击和骚扰,并被起外号,之后就发生了被扣厕所垃圾筐的事情。“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时间跟我说自己受到侵犯的时候,我没有选择站出来保护他,而是想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件事情,让他躲开他们”。

文章中称儿子因此出现失眠、易怒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当日,家长即向学校反映此事。但沟通未果,家长称“老师把这个事说成是‘过分的玩笑’,还让我们大事化小。”

12月10日中午,中关村二小发布声明,“正在积极协调处理,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效果,希望教育问题回归学校进行处理。”

事实上,2016年已经发生了多起恶性校园欺凌事件。

2016年4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