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一折特卖,灰色地带还是新时尚

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成为一种时尚。关键是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宋炳晨 彭琪月

近两年进口食品增多,客观增加了临期“尾单”。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成为一种时尚。关键是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

部分门店的国产临期食品甚至比进口的还多,混着摆在货架上。进口红酒、国产白酒也价格低廉。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31瓶意大利、法国进口红酒,折后才一千元出头。一位女士不断叮嘱店员,把酒装箱搬上自己的奔驰车,“我要带去五星级酒店宴客的,口感要好些。”

这家位于北京市区的进口食品特卖店内,花花绿绿的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因为临近保质期,这些远渡重洋的“高级货”被卖出了“白菜价”:网上售价8元一盒的泰国泡面10元3盒、7元一袋的40g菲律宾果蔬干卖2.5元……

其中,折扣最高的当属临期食品——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可安全食用和销售的食品。

长期以来,这些“尾货”在流通环节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过期了就得作为动物饲料或垃圾销毁,但总有人想办法让它回流到餐桌。2019年7月,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就查处了一家修改食品保质期再销售的进口商,涉案金额达百万。

实际上,销售或食用临期食品并无问题,厂商清仓降损,减少食物浪费,消费者也收到实惠。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互联网巨头也在靠近这条赛道。2018年7月,以“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电商平台“好食期”的母公司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也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还有将校园作为首要落地场景的微信小程序善食者联盟等也在开拓临期食品市场。

“做临期食品特卖的平台很多,大多数都死掉了。我觉得他们并没有用心在做降低食品损耗这件事。”好食期创始人雷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花花绿绿的进口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 只有卖不动的价格”

泰国海苔、德国啤酒、意大利曲奇、保加利亚果汁……百余种商品连缀成一张世界地图,每款商品临近保质期的情况都不同,短则10天半个月,长则尚有八九个月才到期,以市场价一至五折出售,多数在三折左右。

2019年以来,进口临期食品线下店铺开始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不断涌现,加盟开店模式最受推崇,甚至给出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