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玮评《苏轼十讲》丨不仅是生平传记,更是精神传记

本书虽脱胎自本科讲义,却非泛泛之谈。朱刚先生一方面汲取了王水照、内山精也等先生成果,博采众长。另一方面,他研读苏轼逾二十年,书中融入不少个人心得。可以说,本书集中展示了当下苏轼研究的前沿成就。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本书虽脱胎自本科讲义,却非泛泛之谈。朱刚先生一方面汲取了王水照、内山精也等先生成果,博采众长。另一方面,他研读苏轼逾二十年,书中融入不少个人心得。可以说,本书集中展示了当下苏轼研究的前沿成就。

人之才力悬绝,有时不可思议。譬如苏轼,文艺创作光耀百世,学术思想自成一家,甚至吏务也颇精能。涉足之广、造诣之深,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翻读《苏轼十讲》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区区十讲,能否尽其底蕴?著者朱刚先生显然作了精心布置。

《苏轼十讲》,朱刚著,上海三联书店,2019

开头一讲借鸿、牛、月三个意象,缀连苏轼一生,统领全局。接下来九讲,依时序各撷取其生平一个重要时刻切入,分别是兄弟同举制科、乌台诗案、谪处黄州、庐山悟禅、金陵访王安石、买田常州、元祐立朝、再贬惠州、自海南岛北返。著者不求面面俱到,然而遇可能处,每上勾下连,力图描绘所谈主题的全貌。第五讲不限于金陵之会,而通盘梳理三苏父子与王安石关系始末;第六讲不限于常州置家,而通盘梳理苏轼在各地求田问舍之举,皆可为例。第九讲探讨苏轼等人和秦观《千秋岁》词,不限于此次酬应,更纵论北宋一朝士大夫的非集会同题写作现象,视野尤其开阔,拓展了本书容量。苏轼毕生事迹及其背景,已大略在是。

十讲不满足于叙述生平,还注意考察这些时间节点上苏轼的精神活动。第二讲通过贤良进卷,分析二苏兄弟早年政见;第六讲由金陵之行,钩沉宋神宗晚年,苏轼与王安石整合新、旧两党的构想;第八讲阐发“元祐更化”时期,苏轼作为旧党起用,却一力维护王安石“免役法”的独立姿态。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