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观疫记|都是夹杂外语惹的祸

责任编辑:朱又可

一名男子走在美国一大学校园内。 (新华社记者 刘杰/图)

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老师葛瑞格·巴顿(Greg Patton)一次上网课,在课程里放了个视频。说到语言中的“填充语”(filler expressions), 也就是说话中间打顿时的那种无意义的填充语料,英文中的um,uh,so,等等,他说在中国,大家常用的填充词是“那个,那个”(...in China,the common word is‘that,that,that’,So in China it might be‘nèi ge, nèi ge’.)。结果,班上有黑人同学投诉,说教授提到nèi ge,好像说的是“黑鬼”(nigger), 学校以该教授“忽略文化多元化和敏感性……造成学生情感上的疲惫”为由,让教授暂时停课。

现在学生颇难对付,很敏感,不像过去学生那样神经大条。有个老师曾经告诉我,她现在上课不开玩笑了。任何玩笑,一个班级30个学生,29个人捧腹大笑,但如果其中一个人觉得受到了刺激,去投诉,她就麻烦。在这种变了味的“生本主义”教学环境下,老师做课程大纲,往往要加一个“敏感内容提醒”(trigger warning),预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