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倭山”前,唠唠倭寇那些事儿

严格说来,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是两种生产方式(农与商)的剧烈冲突。面对抗倭胜利,明隆庆一朝的态度审慎而明智,敢于在得胜之后反思倭患的起因,改变海禁祖制,妥协让步,从制度上预防祸患再生。

三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可以看作倭患的延伸与扩大,但这一次的来犯之敌过于强悍,不仅无法剿灭,还最终葬送了“天朝上国”。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姚家荡

本以为“埋倭山”是一个大土丘,不想导航把我带进了这片平展展的农田里。看地图,这里是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顺河镇丁姚村五组,在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明史》记载,嘉靖三十八年,江北那股倭寇在庙湾(今属江苏盐城阜宁)覆灭,姚家荡之战是它的前奏。

“埋倭山”,据淮安地方志,是掩埋姚家荡八百具倭寇尸体的坟墓,原先真是个大土墩。而姚家荡,应该就是今天的丁姚村、姚庄一带了。现在正是农闲,田里的冬小麦绿油油的,田埂上稀稀拉拉种着蚕豆,成群的喜鹊飞起飞落,东南风也吹来了。凭感觉,实在没有办法把这里和四百多年前的那场抗倭战斗联系起来。

五百年前的抗倭古战场姚家荡已是一片农田,不见“埋倭山”痕迹。 (雷夫/图)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明史《李遂传》《唐顺之传》都记载了这一场战斗。从此江北几无倭患。根据日本史家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提供的《倭寇在明朝的行动地域与行动次数表》,从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八年,倭寇共袭扰南直隶(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204次,而嘉靖三十八年之后的八十余年,仅嘉靖四十四年入寇一次,说明这一地域的倭患已基本荡平。

此后的几年,倭寇集中犯浙江、福建、广东。也是嘉靖三十八年,明朝廷诱杀了倭寇首领王直,这件背信弃义的事,把倭寇逼成了困兽,更加疯狂,不惜孤注一掷了。

还是这一年,戚继光在浙江招募、训练新兵三千人,组建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这几件事,都发生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这是抗倭形势转折的一年。

对马岛,倭寇的发源地

对马岛今属日本九州的长崎县,位于日本与韩国之间的朝鲜海峡中部,是一座群岛,由五个岛屿组成,距朝鲜半岛仅50公里。

早在十一世纪,就有日本船以对马岛等靠近朝鲜的地方为基地,用朝贡的形式和高丽做贸易。名义上,日本奉献货物,高丽等价、高价回赐。

两百多年后,蒙古兴起,高丽受到的压迫很大,国力疲敝,已无力接纳日本的进奉,应劫而生的,是日本海盗大规模抢掠高丽,对马岛是其主要基地。

朝鲜《高丽史》记有1223年日本海盗劫掠金州,1225年袭扰庆尚道沿海州郡的事;但“倭寇”一词,直到十五世初成书的《明太祖实录》中才第一次出现,洪武二年四月,有“倭寇出没海岛中”之说。从这个时候,“倭寇”一词像一个怪物,也在官书稗史中出没了。

1350年起,倭寇开始频繁活动。他们主要掠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攻击漕船、粮库,不仅骚扰沿海地区,还深入内地,动辄人员数千、船只数百的规模。其人员,虽然后来有高丽贱民加入,但大部分是日本人。

元末明初,倭寇也袭扰中国沿海,但不如朝鲜半岛那么激烈。受患较重的是北方的山东、辽东一带。倭寇的活动规律,是朝鲜倭患严重的时候,中国就缓和,中国倭患严重的时候,朝鲜就缓和,说明这帮倭寇是对马岛的同一批日本人。

这批倭寇活跃了四十年就衰落了。十四世纪末,李氏朝鲜建立,明灭元,日本的南北朝战乱也结束了,这三个新生王朝对倭寇都不客气,倭寇很难生存。1419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陈玲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