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与世界共生

责任编辑:朱又可

(小尘4x/图)

学生时代读古文经典,不免感到讶异。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还好,创意无限,总有人生感性的体悟。可一本《论语》,就一万五千多字,经过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注解、申论、考证,加上明清科举考试,几百年学子反复研读,就像煮了两千年的老汤底,还能煲出什么新味来?

然而随着人生际遇的起伏,世事浮沈的沧桑,岁月如酒的酝酿,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之后,在孤寂中重读经典,竟有些新的体悟。

最近读周志文的《论语讲析》,倒是发现一点新的乐趣,许多是他的独到体会。例如在孔子谈《关睢》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节中,他引用了克罗齐的美学,认为审美必须有“美感距离”。与美的对象距离过近,情感全盘进入,大悲大喜,终究无法进入艺术欣赏的境界。但如果过度疏离,也无法进入艺术的感性之美。因此他认为,孔子此话是在谈审美的“不即不离”。

以克罗齐评说《论语》,而不走宋明理学的老路子,便有些新意了。那不是纯粹的注解讲析,而是以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去阅读典籍,以现代的眼光,去注解古代的心灵,而产生的一种“与经典对话”的趣味。

或许是写作者的人生感悟更为深厚,周志文笔下的孔子和孔门弟子,更多一些人性的平凡与宽厚。像著名的“子在川上”,那一段“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