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忠臣义士成为一座城市的保护神:城隍文化为何盛行于上海、广府等地?

随着宋明以来民间社会和商业经济的发达,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民间社会、商业、节庆相混合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明代以来形成了以城隍信仰、商业交流、民间表演等为一体的新年城隍庙会,更是见证了民间工商业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斌

2022年1月19日,上海,城隍庙欢庆生肖虎年新春花灯展。 (视觉中国/图)

城隍是一座城市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最早起源于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於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祐”,可见当时来自民间的士兵已经普遍尊奉和信仰城隍神。《隋书·五行志》也记载“梁武陵王纪祭城隍”,可知南方梁朝皇室也尊奉城隍信仰。

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五“城隍神”条中考证指出:“城隍之祀,盖始于六朝也,至唐则渐遍”,并引用了李阳冰、杜甫、张九龄、杜牧、陆游等人诗文,指出“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

从李商隐《樊南文集》卷五《祝文》等所见祝祷文来看,他在广西永福、荔浦、灵川、理定等唐代偏远地区也曾祭祀过当地城隍,韩愈《潮州祭神文》也是在偏远的潮州“祭于城隍之神”,可见唐宋以来城隍信仰确实已经渗入到中国社会各地,包括了远离中原的偏远区域。

到了宋代开始将城隍信仰纳入正式的国家祀典,选取死去的忠臣义士或贤人担任城隍,并获得封爵和朝廷承认。城隍神相当于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