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臆想和信任缺失: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吗?

互联网大数据和针对性算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气泡”。你在互联网上接受的信息,是“你想看到的”和“想让你看到的”混合体

责任编辑:陈斌

近期,各大新闻媒体及各级各类官方两微平台,集中发布了一批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乍一看,如此高密度的通报很容易让人对社会治安产生担忧,但如果仔细看通报内容,会发现基本都是很普通的治安案件,涉及刑事的都很少。很显然,这些案件都是以“网传”引发“舆情”后,再由相关部门公开进行回应的。

如此密集的通报,如此普通的案情,反映出某些恶性事件在网络受到全民关注后,互联网上出现一种集体焦虑情绪,引发了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不信任:一方面对自身安全感到担心,害怕同样的遭遇落在自己头上;另一方面对其他伤害案件进行联想,本能放大其恶性程度。

那么,公众的焦虑与联想,是一种基于“现实”或“可能发生的现实”的合理担忧吗?简单地说,我们的社会是否像互联网上追逐各类暴力违法犯罪新闻和“警情通报”的焦虑网民推测的那样,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在国际犯罪学界,“犯罪下降”(Crime 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