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如:成为千年文脉长河的一支

“对我来说,一切学术研究不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与古人神遇的过程。我做《明歌者张丽人〈莲香集〉校注》如是,讲唐宋词人的《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如是,《国文课》同样如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深圳

责任编辑:周建平

(本刊记者 大食/图)

他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第一个在本科阶段由清华转学到北大的学子。其后,他又跳过硕士研究生阶段,以同等学力直接考取中山大学的古典文献学博士,成为岭南诗人、学者陈永正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对传统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守。他以诗人、儒者自居,始终坚持诗教,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弘扬。

他年轻时从不缺少话题,总是站在时代的风口,发表自己对文化现象和问题的见解。

如今步入中年,已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执教多年的徐晋如,似乎褪去铅华,愈加沉淀,带着他的新书《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向世人展示他的学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在这本书中一以贯之地挑战着主流的学院派文学观点,试图带给读者他心目中的中国文学正脉。

修辞立其诚

最早开始写作这本书是在2018年的上半年,“当时应《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的邀请,以《中国文学的正脉》之名连载,每两个月写一篇。”徐晋如说。连载一直持续到2020年底,作为责任编辑的袁佳佳,每次都要催促徐晋如交稿。甚至好几次都是编辑把版面预留好,等他一交稿便马上排版下厂印刷。

拖稿之所以如此严重,对材料、研究十分熟悉的徐晋如归因于“需要克服内心强烈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主流学界的认识截然不同,更与许多普通文学爱好者的期待南辕北辙。他备感寂寥,“但是一种自觉与古人心意相通,而必须要传达古人真意的强烈自傲与责任感,又使得我不得不下笔。”《中国文学的正脉》正是在这种内心焦灼、交战的状态下完成的。

成稿之后,徐晋如原欲投某老牌大出版社,并定名为《国文课》,希望能与程千帆的《唐诗课》、毕飞宇的《小说课》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因为程千帆除了是著名学者外,还是一名优秀的诗人,而毕飞宇也是享誉文坛的作家,他们来讲唐诗、讲小说,都是当行本色,能道出许多外行人无法体悟的关节处。

出版社给的回复是:“我们觉得大稿文采斐然,对古代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体认和系统的认识,可谓卓尔不群……”,但还是放弃了。

徐晋如写作该书时,对此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在采访过程中,他反复提到“修辞立其诚”的观点。这个观点出自《周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要以进德修业为要务。进德要贯彻忠信的品德原则。而要想积蓄功业,修饰的言辞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亦即诚恳。

基于这样的原则,徐晋如认为写作必须遵从自己的内心体悟与立场,当与出版社产生一些无法通过修改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时,他只能放弃原初的想法,另谋出版。

“我写这部书,才算彻底明白了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时的心境。他是在抗战相持阶段,通过著书让中国人产生对中国历史的信心,我是在中国文脉由长江黄河潜为洑流之时,告诉大家何谓中国的文脉,让大家对中国人的精神葆有信心。”

徐晋如认为,民国时期的《国文》其实就是今天的语文,今天一些大学的国文课也不过是大学语文,而“我这本书要讲的是一国之文学,最能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