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上映二十周年:时代剧变,许多事情找不到答案

刘健明身上那股个人之力无法撼动命运铁拳的悲哀,是超越时代性的。

身处不确定性中,也许我们都会有无法抽身的宿命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静茹

《无间道》(2002)

“一件很靓的作品”

2002年12月12日,警匪片《无间道》在香港地区上映,获得极佳票房。20年后,《无间道》系列三部电影成为公认的影史经典。

《无间道》的一个经典场景发生在开篇后不久,天台上,卧底黑社会的年轻警察陈永仁想做回普通人,被拒绝后和警司黄志诚说,“明明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快十年了老大!”

2022年11月7日,导演、编剧庄文强在一堂给青年影人的线上编剧课上分享“潜台词”可以赋予角色层次感。他提起创作《无间道》剧本时(麦兆辉写了半个《无间道》的剧本后要庄文强帮忙,庄文强花了五天重新写过),他写的陈永仁独白是“当了十年的卧底”,在片场,梁朝伟建议改成“三年之后又三年”。

经此一改,陈永仁做卧底近十年的挣扎、对自己命运的不可掌控,都在这一句话里了。

“梁朝伟除了把一句平平无奇的台词变得很亮丽,还打开了一些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我就回家把整个剧本的台词重新再来一遍,然后现在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我一直都在我的台词里面找‘三年又三年’的机会。”庄文强说。

《无间道》只有短短100分钟,但实在精彩好看,台词、剧情,让人过瘾。片头,两个小段落交代了刘健明和陈永仁的前史:底子干净的黑社会小弟被送去警校,潜力过人的警校生被安插进黑社会卧底。

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贩毒集团和泰国卖家交易前:双方卧底出动,情报外泄,黑社会老大韩琛、警司黄志诚根据卧底的信息,撒网收网,冲突完全发生在人物的斗智过程中。

刘健明和陈永仁都合格发挥了内鬼的作用,警察及时追到海滩边的交易现场,得知消息的韩琛也迅速命令手下把白粉扔进海里,销毁证据。一个回合结束,人物关系分明,剧情主线凸显:这就是一个警方与黑社会、卧底与卧底之间的对决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卧底”并不是《无间道》的首创。香港警匪片的卧底模式从《边缘人》(1981)便开启——片中,出身黑社会的阿潮长大后报考警校,第一个任务就是黑帮卧底,他失去了亲情爱情,迷失在道德沦丧的边缘。之后的香港警匪片里,卧底总在法律与情义之间两难,人物张力由此而生。抱怨“三年之后又三年”的陈永仁,就是这一类典型人物:活在长期自我欺瞒中,失去爱人,失去正常生活,精神衰弱。

2003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无间道》系列导演刘伟强说起,《无间道》的剧本起初讲的是个警察去黑社会做卧底的故事,他觉得写得好,但不够特别。他们决定加一条线,黑社会的人也去警局做卧底,“然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就有趣了。”

经过看似微小的改动后,《无间道》成功推出了双卧底模式,原本单线的剧情变成立体的网状结构。第二个重场戏来得很平和:陈永仁和黄志诚天台相见,要传递信息,这是一个常规举动。经过第一回合的碰撞,觉察到黑社会有警察卧底通风报信的刘健明叫警力跟踪黄志诚,由黄志诚咬到内鬼,闻风而来的韩琛手下干脆地杀了黄志诚,陈永仁脱险,两个卧底都露出马脚——所有人只不过是在棋局里挪了一小步。

“这部戏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剧本及概念,当然枪战场面都需要,但并不是重点,”《无间道》出品人、时任寰亚影业执行董事庄澄在采访中曾说,“有些人的确说过‘如果多些枪战场面会更加好!’但我觉得又未必的。”

香港警匪片向来以动作场面著称,但不同于吴宇森电影以极尽浪漫的升格镜头渲染主角身处的枪战、火海,或是成龙动作警匪片里招牌的打斗戏,《无间道》三部,动作场面屈指可数。《无间道2》中,黑社会话事人倪永孝用四年时间卧薪尝胆,终于为父报仇,但主视点却是倪永孝本人被抓至警局受审。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把倪永孝派人击杀几位背叛父亲的大佬的过程轻飘飘交代完——勒死、烧死、射死、活埋,倪本人一直西装革履、戴细边眼镜坐在审讯室,气定神闲。

《无间道》投资超过3000万港币。电影刚上映,导演刘伟强受访时说,“不理票房能达到多少,我认为做了一件很靓的作品,尽了力,它暂时可能是我最好的作品,但我还要突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