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需要什么路线图?

“框架”分歧众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很难被量化直接相关。“眉毛和胡须混杂,模型和工具模糊,导致生物多样性谈判甚至连‘鼻子’在哪里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是缔约方不得不面对的天然复杂性。”

“框架”希望建立一个监测制度,要求缔约方承诺将“框架”目标纳入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承诺定期报告进展情况。但各方对是否要定期进行全球核查或“盘点”、资金支持等问题存在分歧。

发展中国家认为,数字序列信息应被理解为遗传资源的一部分,应纳入“框架”的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以及其它规定中。但一些发达国家则反对,认为这些数据应该保持开放访问的状态。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5日,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光影壁画开始投放。投影将持续三天,从东部时间下午5点到晚上11点。它展示了当前的问题和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视觉中国/图)

“每年秋季,小小的北京雨燕开始迁飞,一路穿越37个国家,最终抵达南非高原。在高飞鸟儿的眼中,地球是一个整体,飞经的国家不分大小,不分强弱,不分贫富,都是家园。”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称《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宣传片中描述的这一场景,充分展现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保护的期许:世界各国能携手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当前人类正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字路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评估报告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三分之一的海洋鱼群被过度捕捞。

2022年12月7日-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预期成果是制定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引领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12年前“爱知目标”(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COP10制定的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失败,给国际社会警示:“框架”目标要兼具雄心、务实、平衡和可达,特别是创新执行机制,避免目标成为一纸空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COP15被国际社会寄予厚望,认为是一届“不能失败”的大会,希望像气候变化领域的“巴黎气候大会”一样,成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关键节点。

不过大会开幕前,COP15虽已召开了五次“框架”不限名额工作组会议(OEWG),磋商“框架”的案文,但进展缓慢,无法解决各方的重重分歧。可以预见,接下来约两周,各缔约方代表将面对繁重的任务和尖锐的矛盾。

磋商进展缓慢

12月1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主任彭奎直接从埃及沙姆沙伊赫飞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他刚结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行程,准备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当前在环境领域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其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美国是唯一一个尚未批准《公约》的联合国成员国。

2021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ma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