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亿元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启动,以无偿援助为主
在2021年10月于昆明举办的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届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主席国中国承诺,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
COP16的意义为何不输COP15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倒计时五个月,在COP16之前,各国需要根据《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长期目标和具体行动目标,修订或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据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观察,目前全球提交计划的国家还不超过10个,甚至连主席国哥伦比亚都还未提交。 -
蒙特利尔15小时:全球生物多样性“新框架”诞生记
先在资金问题上突破,铺就为会谈兜底的地板,再上调保护目标力度,使地板成为撬板——这一谈判策略事后证明是解锁COP15成果的关键。 在官方闭幕时间前完成会议重点议题谈判,在环境外交史上实属罕见。 作为主席国的中国,没有强加中国元素,而是扮演诚恳搭桥人的角色,用娴熟的程序设计包容和调和了各方的分歧。 -
一个生物多样性“好概念”,缘何引来诸多争议?
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CBDR(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相争”,最终结果是在“框架”目标8文本中保留了NbS,删去CBDR,但NbS也未能列入“框架”中具有政治意义的序言部分,可谓“两败俱伤”。 一些原住民组织认为,部分NbS项目缺少当地原住民的许可和参与,反而占用土地,剥夺了他们的谋生手段,最严厉的指控是“碳殖民主义”。此外,企业种植了碳汇林,取得了相应碳减排额度,可能会逃避自身的减排责任,有“漂绿”嫌疑。 学界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下,可能会产生一个临界值,超过这个临界值,生态系统可能迅速退化,固碳能力随之减弱,从而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
专题
聚焦COP15
-
“世界杯决赛有输赢,而达成框架,全球都是赢家” 丨COP15日志④
在过去两天的部长级会议中,谈判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GBF(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总目标、分项目标、DSI(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和NBSAP(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内的条款多数已经达成一致,括号大大减少。 在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方面,是否承诺明确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执行GBF,是否在GEF(全球环境基金)机制外建立新的生物多样性基金均分歧较大。 -
谈判代表离场,僵局如何破丨COP15日志③
谈判代表离场在气候变化等COP(缔约方大会)的谈判中并不少见,但在CBD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谈判中发生不多。 12月16日将启动部长级的高级别会议,是否会解决核心争议,重新加速整个大会进程,需要高度关注。 -
各缔约方立场碰撞丨COP15日志②
欧盟发言中首先要求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行为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俄罗斯反驳称不要打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政治化的潘多拉魔盒。 非洲集团要求成立新的生物多样性基金,每年拿出1亿美元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需要什么路线图?
“框架”分歧众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很难被量化直接相关。“眉毛和胡须混杂,模型和工具模糊,导致生物多样性谈判甚至连‘鼻子’在哪里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是缔约方不得不面对的天然复杂性。” “框架”希望建立一个监测制度,要求缔约方承诺将“框架”目标纳入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承诺定期报告进展情况。但各方对是否要定期进行全球核查或“盘点”、资金支持等问题存在分歧。 发展中国家认为,数字序列信息应被理解为遗传资源的一部分,应纳入“框架”的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以及其它规定中。但一些发达国家则反对,认为这些数据应该保持开放访问的状态。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 -
开幕式原住民“抢镜”丨COP15日志①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2年12月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期间,南方周末特邀观察员将更新谈判最新进展,记录现场鲜活画面,以飨读者。12月6日,COP15举办开幕式,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带来现场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