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控到放开,海外抗疫经历了什么

在世界各国的防疫政策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信任与协作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开放不只是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个会经历政策反复回调和阵痛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李屾淼

2020年12月17日,日本东京,街头电子标语牌上提醒人们要注重防疫措施(人民视觉/图)

新冠恢复力

彭博社自2021年11月推出了新冠恢复力榜单(Covid Resilience Ranking),以疫苗接种率、感染率、死亡率、封锁程度、全民医疗保健覆盖程度、GDP预测等11个指标,通过“最大-最小准则”分析新冠疫情暴发前经济体量超过2000亿美元的53个国家,捕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们是如何在控制对社会和经济破坏的情况下,处理新冠危机。

绝大多数国家在这份榜单上的排名都有剧烈波动。美国的防疫曲线是个大M形,越南是胖U形,法国则是一折又一折的波浪线。两年时间里,防疫策略和效果较好的是韩国、新加坡、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

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教授张晖将中国之外的其他各国抗疫策略总结为三类:其一是大量人口众多而贫困的地区,采取了真正的“躺平策略”,以1.5%左右的死亡率完成群体免疫;其二为多数西方国家采取的压平曲线(Flatten the curve)类,以增强医疗(疫苗和药物)能力和降低人群接触(防疫公共政策)为主要手段,用不同力度去压社会上当时需要医疗救助的感染者总量的曲线,尽量控制在医疗容量之内,避免发生医疗挤兑,降低人道主义灾难。

第三类被张晖形容为“朝秦暮楚”,主要是新加坡、越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在抗疫前半程采取严防死守的清零政策,后期迅速转换政策,改为上述两类的中间政策:以灵活的政策迈向全民免疫。

新冠恢复力榜单结束于2022年6月28日,彭博社称,经过两年的波动,多数国家在抗疫上已经趋于稳定。“所有表现最好的国家都执行了世界上多数国家已经接受的战略:接受病毒会持续存在的事实,积极为最弱势群体接种疫苗,并尝试恢复经济和社会活动至2019年的水平。”

2022年7月12日,悉尼,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内塞在Adore复方制剂药店准备接种他的第四剂COVID-19疫苗(视觉中国/图)

彭博社的数据跟踪透露了世界各国抗疫的一些决定因素。表现最好的是富裕国家,有能力供应疫苗、安排注射等后期工作。在这张榜单上,三个国家从未跌至排名的下半区:阿联酋、加拿大和芬兰,都属人口密度较低的富裕国家。其次是社会信任程度和社会凝聚力,这是不同政府在不同阶段能够有效动员国民的决定性因素:新加坡等国一直有更多的人遵守口罩令和限制社交的规则,并且大量国民主动接种疫苗。“新冠时代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教训,那就是具有强大社会信任和社会凝聚力的国家最有可能渡过这样规模的危机。”彭博社总结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美国和英国富裕且拥有顶尖的科学力量——它们在研发疫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这些疫苗销往世界各国——但两国新冠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在新冠恢复力榜单的最终排名上,英美分列22位和36位。

美国最常用澳大利亚的防疫经验与自身对比:他们都是说英语的国家,人口结构也颇为相似,但澳大利亚的新冠死亡率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直观来看,澳大利亚在疫苗普及之前限制了人际交往和旅行,多次在国内进行地区封锁,一度关闭国境和州境。而后大力推广疫苗时,优先考虑了最脆弱群体,随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