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创新学校,是在保卫未来的多种可能丨记者手记

我在一个极其残酷的应试环境中成长起来,每月一次的考试、最晚能到凌晨的自习以及日复一日排名中艰难生长的同学情谊,让我质疑创新学校教育开放、自由的教育理念。

我也和学校里的老师分享了我中学母校的事。在问完所有问题后,老师们让我多讲讲我在母校的生活,因为这些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故事。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2年6月10日,在广州某创新学校里,学生根据昆虫和植物主题创作的作品。(吴筱羽/图)

2022年夏天的一个闷热下午,我受邀到广州一所创新学校参观校园开放日的活动。

我对开放日全无兴趣,此举完全是为了“拯救”一篇稿子。在此之前,我们曾采访过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在经过若干个小时的采访后,我们悲伤地发现,获取的素材无法支撑一篇稿子的写作。

素材并非平平无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所成立于2016年的学校,其创始人的名气远比学校本身更加显赫。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早期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创始人原有的家长粉丝。

采访素材无法成稿的原因之一,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一个残酷的应试环境中成长起来,每月一次的考试、最晚能到凌晨的自习以及日复一日排名中艰难生长的同学情谊,让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