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课上,他们请学生“常去殡仪馆看看”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死亡,在殡仪馆、墓地体悟死亡,共同抵御死亡恐惧……高校里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责任编辑:谭畅

电影《入殓师》剧照。 (资料图/图)

听见南腔北调的真故事,遇见南来北往的社会人。南方周末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南周播客《社会人》。

每年4月的清明节,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之人的哀思。生活中,我们常常忌讳谈论死亡,但人终有一死,如何面对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正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

2000年,广州大学教师胡宜安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生死学》课程。此后,死亡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大学校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死亡,在殡仪馆、墓地体悟死亡,共同抵御死亡恐惧。

“人们的死亡恐惧往往不是因为死本身有多么痛苦,而是因为没有充分地活过,到死的时候很遗憾。” 2006年起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的山东大学教师王云岭这样说。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这两位死亡教育的先行者。他们的教学故事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本期嘉宾】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宜安(左)、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右)。 (受访者供图/图)

剪辑:王丽媛

运营:廖志纯、王丽媛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