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月皎皎兮入文林

“许多过往的人事欢愁,
必然是我亲身经历过、感动过、思考过的……
如果这些文章偶然也能引起读者你的关怀与共鸣,
那么你便也是我无声交谈的对象”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林文月(左)与台静农(右)夫妇(资料图/图)

“我用文字记下生活,事过境迁,日子过去了;文字留下来,文字不但记下我的生活,也丰富了我的生活。”

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5月26日上午9时,中国台湾作家、学者、翻译家林文月于加州奥克兰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其子郭思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遵从不急救、不开刀、不插管的嘱咐,母亲在家中安详辞世,“看着妈妈清瘦但仍然平静娟好的脸孔,也希望母亲此去永无苦痛,还可与故亲团聚,更能和您娴熟的陶(渊明)、谢(灵运)、紫式、和泉饮觞论文。”

林文月是颇具传奇的“学者型作家”,曾以“三支健笔”风靡华语文坛。退休前她长年任职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专研六朝文学,出版了《谢灵运及其诗》《澄辉集》《山水与古典》《中古文学论丛》等学术著作;教书治学之外,她又以清畅笔意叙写世情风物,先后发表《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交谈》《拟古》《饮膳札记》《人物速写》等多部散文集;而她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日本文学翻译家,上世纪70年代笔耕数年译注《源氏物语》(被学界认作目前最优秀的中文译本之一),此后又相继译注《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其灵秀隽永的译本已成经典。

林文月曾将写作喻为“无声的交谈”,每写完一篇文章,往往觉得心力交瘁又踌躇满志,“完成了一场与自己的热烈交谈。”如今,她搁笔休息了,但倾谈并未终止——“许多过往的人事欢愁,必然是我亲身经历过、感动过、思考过的……如果这些文章偶然也能引起读者你的关怀与共鸣,那么你便也是我无声交谈的对象。”

屐声樱影“游于译”

2009年暮春,年逾古稀的林文月曾在女儿郭思敏陪同下来上海寻根,时逢大陆刚出版她的散文集《三月曝书》。这位低调的“名门闺秀”受邀步入地铁站旁的季风书园,端坐于阴幽狭仄的走廊书吧,淡妆温雅的林文月娓娓道来自己大半生教书、写书、译书的学人之路。

“人生是一场直觉。我始终都是靠‘直觉’。然而‘直觉’之外,其实是有所准备的,只是自己当时不那么清楚。”

林文月形容自己“不那么清楚”时颇为谦虚,略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里,她甚至夹了个地道软糯的沪语词“莫知莫觉”(常指反应迟钝)

“上海江湾路,是我童年记忆所系的主要空间。我在那里出生。小时候,外祖父常带我一起去虹口公园散步。”

林文月1933年生于上海租界,外祖父是有“台湾太史公”之称的连横(字雅堂),表弟是国民党原党主席连战。“一春旧梦散如烟……青山青史各千年。”连横毕生以笔为剑,办报、写诗、著《台湾通史》,是一代文史大家,林文月后来考入台大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名家,毕生治学著文,可谓承继了外祖父的遗志。连横百岁冥诞年(1977),林文月撰成《青山青史:连雅堂传》,以外孙女的角度摹描出一代耆儒的传奇身世。

“1936年6月,外祖父去世时59岁,我3岁。越两月,舅母赵兰坤在西安生下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