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一路话,胜读十年书:陪侍姜亮夫先生散步记闻

先生尝谓:“余生平多侘傺无聊,唯师事大儒近十人,同门足当一时之彦者,亦数十人。行万里路,交接通人,亦往往称莫逆。”而在师辈中,听先生回忆最多的则是王静安与章太炎二师。

责任编辑:刘小磊

晚年姜亮夫(1902-1995)。 (资料图/图)

1979年9月,杭州大学举办以姜亮夫先生为导师的楚辞进修班时,姜先生已78岁。所以楚辞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学员们每天晚饭后都要轮流陪姜先生散步一小时,路线就是由杭大到黄龙洞一个来回。这对姜先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而对学员们来说,则又增加了一重受教的机会。因为姜先生是边走边聊的,而所聊的话题,既有姜先生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也有对学界掌故的漫谈,更有对一些学术前沿问题的点拨。所以每陪先生散步一小时,学员们都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我在楚辞班中是年龄较小的,又是班委,所以陪先生散步的次数相对较频,而接闻于先生的言语也就多些。这些谈话的内容多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而有些话语历四十余年,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兹就记忆所及,撮其要者,为文以记之。

海宁王先生碑铭。 (资料图/图)

自身经历与师友情谊

先生说他年轻时只想当一个诗人或词人,共写了四百多首诗词。在成都高等师范时,曾拿给林山腴(思进)老师看,林老师认为他才气不足,不适宜搞文学创作。入清华国学院后,又拿给王静安、梁任公二位先生看,他们也认为他搞诗词创作不会有大的成就,主要是“理障”。于是他便痛下决心,将小集子一把火烧了,而转依王静安先生指导,从事文献研究,并以《诗骚联绵字考》作为毕业论文。这令我记起先生在上课时曾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做学问人人都可以搞,才气高的,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搞;才气一般的,可以从义理、考据、训诂方面去搞。只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必有所成。”原来这正是先生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他的夫子自道。

先生尝谓:“余生平多侘傺无聊,唯师事大儒近十人,同门足当一时之彦者,亦数十人。行万里路,交接通人,亦往往称莫逆。”(《师友新语》)而在师辈中,听先生回忆最多的则是王静安与章太炎二师。

先生说,王先生的学问之所以能出乎同侪之上,与他先进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曾亲见王先生读过的德文版《资本论》,并在书上用各种颜色做了许多标记。他说,在中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如此认真读过《资本论》的,唯王静安先生一人而已。而《资本论》对材料的精心抉别以及论析方法的细密与犀利曾为王先生所借鉴,亦应是很自然的事情。

先生还说,王先生虽然不善交际,看起来不好接近,实际上对学生是很好的。他还记得一次去王先生那里请教,回来晚了,王先生知他近视,遂命家人点上灯笼,跟他一起送自己回去,直送到大礼堂后的流水桥,见路好走了才返回。这件事令先生终生难忘。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每周六晚有一个师生“同乐会”,王先生有时也会参加。“同乐会”上,梁任公表演的是背诵《桃花扇》中的《余韵》一出,赵元任表演的是全国旅行途中各地所讲的方言,而王先生表演的则是背诵《两京赋》。那超常的记忆力,令学生们全都为之震惊。陈寅恪先生虽然在“同乐会”上没有表演过节目,但平常爱讲笑话,尤喜对对子。姜先生还记得他们刚入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