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穿越时光隧道

如时光隧道那一头,被称为“使馆区”的所在,在今天,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向东便逶迤可至——东交民巷,这条北京最长的胡同,和北侧平行、车流如织的长安街相比,行道树繁茂高大,幽静少人,各种样式的西洋小楼比肩而立;而在更悠长的时光隧道里,它目睹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刀光血影,并在政局动荡之际给予各路名人以庇护,同时,也见证了北京城从封建帝都到现代城市的转型。

责任编辑:杨嘉敏

1937年的一个冬日清晨,前英国驻华领事之女、19岁的帕梅拉(Pamela Werner)被发现以奇怪的姿势死在北平城东南“狐狸塔”之下,死因扑朔迷离,凶手下落不明。

多年以后,作家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在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脚注中读到这则旧闻,以“狐狸塔”——东便门角楼、“恶土”——船板胡同一带、北平内城和使馆区为舞台,一路抽丝剥茧,试图挖掘真相,写下《午夜北平——民国奇案1937》,带领人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那个年代的北平。

时光隧道那一头,被称为“使馆区”的所在,在今天,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向东便逶迤可至——东交民巷,这条北京最长的胡同,和北侧平行、车流如织的长安街相比,行道树繁茂高大,幽静少人,各种样式的西洋小楼比肩而立;而在更长的时光隧道尽头,它被称作“江米巷”。

幽静的东交民巷(视觉中国/图)

江米巷

元时,此巷本在城外,和今西交民巷连在一起统称“江米巷”。元世祖忽必烈1292年下令开凿的通惠河连接大运河,由南方驶来的运粮船停泊在今船板胡同一带,就近卸货集散贩卖,这里便逐渐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通巷。北京俗称南方糯米为江米,久而久之,这里便被称作“江米巷”。

明成祖迁都后,永乐十八年,都城大规模向南扩展,江米巷被划入内城;修建棋盘街时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为东西两段。明清时期,东江米巷西口北侧设有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来使,办理涉外事务,巷中偏西处还有四夷馆,住各藩属国贡使,清朝改称会同四译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达成协议,三十三年(1694年)俄专使来京,达成通商协定,在会同四译馆旁设固定的“俄罗斯馆”,专门接待俄国商队;俄罗斯馆的设立,开此巷设立一国使者专用驻地之先河,为后来各国在此修建使馆提供了可援引的先例——东交民巷的命运,已于此时埋下伏笔。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后,英法俄美德比意等11国先后在这里设立使馆: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驻东江米巷醇亲王府,后法国公使入驻安郡王府,美国公使进驻一美国公民位于巷内私宅,而俄国公使即入驻改扩建后的俄罗斯馆,形成使馆与王府、衙署、民居混杂的样貌,但中国人尚可自由出入。江米巷早已名不副实,也就在这一时期,有恃无恐的侨民,擅自将江米巷改成“侨民巷”,因“侨”与“交”声音相似,北京人就以谐音改称其为东、西交民巷。

东交民巷一景(视觉中国/图)

使馆区

东交民巷在上个世纪之交亦曾被改称“鸡鸣巷”,意在反洋,因《推背图》中有“红鸡啼后鬼生愁”语;《庸扰录》中载:“将京城之东交民巷,改名‘切洋鸡鸣街’大张揭贴,到处传布。”

时在庚子,六月,义和团大举涌入北京,与清军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奥意使馆很快被占,然而清廷随后打打停停,边打边谈,前后56天,直至八国联军两万余人攻破北京,义和团伤亡惨重,慈禧太后带光绪皇帝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