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职业打假争议近三十年丨不惑 2024

年已五十的王海还没想过离开这一行业。对于打什么假,他也总结出了一套策略:要么打有社会效益的,要么打有经济效益的,最好两者兼而有之。

责任编辑:何海宁

王海(农健/图)

对于职业打假人王海来说,所有故事的开头已经被重复了无数次:1995年3月,22岁的他在北京隆福商业大厦买了两副假冒索尼耳机,售假者却拒绝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一,他在各个监管部门寻求解决方案,也屡遭碰壁。后来,他又买了十副假耳机,并向东城区工商局投诉隆福大厦售假。最终,隆福大厦赔偿了王海此前购买的两副耳机,却不愿对后十副赔偿。

但王海并未灰心。从当年9月至11月,他在北京横扫十余家商场,购假索赔,斩获赔偿八千余元。在当时,辅以媒体报道与舆论的关注,他一战成名,自此走上职业打假之路。

近三十年过去,中国消费市场已与当年大有不同,造假贩假者同时代一并“进化”,王海的人生亦随之沉浮,却始终没有离开职业打假行业。他在市场经济方兴未艾的年代常成为媒体的焦点,却在2000年后的十年里,渐渐避开媒体的目光。近年来,随着电商与直播的兴起,他又开始高调炮轰新兴领域中的欺诈行为。

王海从当年22岁的小伙子打成了50岁的中老年人,但在他看来,未曾改变的是,舆论场对他打假的认知始终分裂,国内不少地方仍保护造假的“既得利益”,有些法律也并未如他希望的那样,真正倾向消费者。

“一年可能有几千个案件”

在打假维权上,王海似乎永不停歇。

2023年11月,他在社媒账号持续开炮,炮轰电商平台篡改奢侈品保修卡,质疑大连一地上百亩樱桃树枯亡的原因,举报江西一职校克扣学生实习报酬……

现实中,他也在12月等来了监管部门对他多年来最困难举报的回应。此前,他曾举报一家主打有机食品的公司存在涉嫌发布虚假广告等问题,而当地市监部门在12月认定该公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