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叙海子:诗人之前,远方之外

1990年代初,他的长诗《土地》和《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相继出版。收到样书后,查振全、操彩竹、查曙明、查训成,终于知道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哥哥海生,不仅是15岁考上北大的天才、中国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还是诗人海子。

研究会成员们寻找着海子的诗歌意象与家乡风物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像《日记》带火德令哈一样,带火安庆就好了。”

发自:安徽怀宁、青海德令哈

责任编辑:刘悠翔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海子死后,他的“明天”已高速运转35年。当25岁的年轻人海子,选择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轨上终结生命,他的名字、文字和诗稿,继续在明天“以梦为马”。

2024年3月,青海德令哈海子诗歌纪念馆里的诗歌墙。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摄

海子本名查海生。1988年春节,查海生放寒假后,照例从他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回安徽老家过年。在拥挤的火车上过夜,从北京抵达合肥后,他换上班车。这趟班车从省会开往长江沿岸的安庆,途经高河镇。20岁的二弟查曙明、17岁的三弟查训成,提前在高河的车站等哥哥。这时天已擦黑,大哥提着给父亲的二锅头、香烟,给弟弟们买的衣物下车,包里还带着一台柯达牌傻瓜相机。

兄弟三人身高和体型相仿,一米六几,清瘦。哥哥从首都返回乡下,比春节本身,更像一年一度的节日。两个弟弟接过行李,欢声笑语,回到距高河几里路的村庄查湾。

13岁的小弟查舜君在屋檐下巴巴地望着。听到动静,正在料理晚饭的母亲操彩竹放下厨具,也迎了出来,她一袭蓝布袄子,比几个儿子还要瘦弱,颧骨两侧的肉,因长期缺乏营养而凹陷下去,但背挺得很直。父亲查振全还在新开的家庭豆腐作坊忙碌,今晚,他打算跟儿子好好喝两杯。

母亲催促他:“海生,你读书早,已经工作五年,要抓紧谈对象结婚了。”海生不置可否,虽然他已经留了几年络腮胡,但这次回家,专门剃了胡子,剪短头发,等年后返京再重新蓄起。

这时,家人们不知道世界上有个人名叫海子。

查海生给父母亲和几个弟弟拍照,小弟穿着哥哥带回的时髦黑皮夹克,头戴一顶豹纹圆帽,站在母亲身旁,母亲用棕色的围巾把头和下巴裹起来。查曙明想给哥哥也拍一张,却被拦下,“这相机是我问同事借的,弄坏了我可赔不起”,整个春节,查海生不让任何人碰这台相机。只有他自己“隐身”,没有在故乡的屋檐下留影。

海子之母操彩竹和海子四弟查舜君,1988年春节,海子摄。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翻拍于查湾海子纪念馆

这几张1980年代末的旧照,陈列在查湾的海子纪念馆。在外奔波多年后,查曙明回乡担任馆长,还跟弟弟合伙开起民宿,民宿的房间,以“亚洲铜”“春暖花开”“九月”等海子的诗歌名篇命名。为了打造海子文化园,县里已投入几千万元,查曙明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1964年3月24日,海子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如果他还在世,即将迎来自己的60周岁生日。

查湾海子故居旁,海子的几个弟弟开的民宿,小院墙上画着一扇窗和窗外的大海。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摄

“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查海生出生前,有过两个夭折的姐姐。1955年,查振全与操彩竹结婚。操姓和查姓,是查湾较大的两个姓氏,这座村庄水塘和河渠密布,地形以平原为主,偶有起伏的小丘。农人们种植水稻,山坡上间或也种些麦子。

操彩竹的爷爷民国时是经营棉花的富商,在安庆有许多宅子,她的母亲养尊处优,轿子来轿子去。到操彩竹这代,已家道中落,经人介绍,她认识了贫寒的查振全。查振全放牛娃出身,在牛背上跟先生学会认字,后来又掌握了裁缝的手艺。虽然家人极力反对这门亲事,但毕竟解放后观念变了,操彩竹最终与查振全成家。

种田收入微薄,年轻的夫妇步行几百里,去长江南岸的祁门务工。在祁门茶场,查振全做裁缝,操彩竹做茶工。“采茶太辛苦了,”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茶树都种在山上,遇上下雨,还要抓紧时间爬到树梢去采,我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

大女儿就是在祁门出生的,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饭。有一次,操彩竹生病奄奄一息,他们夫妻本来从不吃狗肉,那天桥下有只母狗生了一窝小狗,别人捡回来,给查振全一只,他不忍心吃,看到妻子不行了,才勉强煮熟喂她,救回一条命。操彩竹没什么奶水,女儿身子弱,在三岁时病故。之后,他们回到查湾生下二女儿,仅仅几天又不幸夭亡。

长子查海生出世前,操彩竹还连续小产几次,当她28岁、丈夫31岁,收获这个儿子时,距离结婚已过去八年。他们找先生算命,这孩子五行缺水,所以取名“海生”。

这是磨难生活迟来的礼物,他们如获至宝。海生8个月大时,夫妻俩带他去高河镇上照相,父亲为他穿上亲手做的黑白条纹的海军衫。后来,海生的三个弟弟相继出世后,再没有去镇上照相的幸运。

8个月大时的海子。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翻拍于查湾海子纪念馆

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孩子一样,查海生是通过“红宝书”识字的,5岁那年,高河公社举办的一次毛主席语录背诵比赛上,他上台连背了48条。平时,他常把一本“红宝书”别在腰上,是个孩子王。小孩们跟他玩,是因为这个小个子的智力和口才。查海生10岁读完小学,15岁从高中毕业。但他常一个人在水塘钓鱼,从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习惯独来独往。

多年后,海子写下一首诗,名为《秋天的祖国——致毛泽东,他说“一万年太久”》,“一万次秋天的河流拉着头颅  犁过烈火燎烈的城邦……他称我为青春的诗人  爱与死的诗人/他要我在金角吹响的秋天走遍祖国和异邦……从新疆到云南  坐上十万座大山/秋天  如此遥远的群狮  相会在飞翔中”。

母亲回忆,查海生并不是孤僻,他喜欢找村里的老人聊天,问他们以前的事。“话少”是分人,遇到想讲话的人,就有说不完的话。对同龄或更小的孩子,海生常讲三国和西游的故事,引人入胜。虽然查曙明只比海生小三岁,但因为哥哥上学早,他总觉得哥哥比自己大了一代,离家在外读书,充满威信。只有跟几个更小的弟弟,查曙明才会“干架”。

海子出生的土屋,已沉入水下,隔着一片芦苇荡,被铁丝网围住。

父亲查振全修建过三次房屋。第一次是村里的土坯房,几个儿子出生的地方。推开门就是一片竹丛和水塘,塘里长满野生的莲蓬,池塘边有几棵槐树和桃树。3月,桃花灿烂,槐花飘香。到了5、6月,池塘中开满红白相间的荷花。一次,查海生央求大人摘来一束含苞待放的荷花,插在装满水的竹筒里,放在床前的矮桌上。秋天,兄弟几个光着屁股去地里挖红薯。

第二次是1974年,老屋拆迁,成了一片水田。村子搬到靠北几百米的小坡上,父亲建起砖房,他用缝纫的衣服跟建房的泥水工、瓦工“换工”。这年,海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