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如何设计秦国的军功爵制?三条不同的赛道,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不能说对打破阶层界限完全没有意义,但是这方面的影响,恐怕并没有那么大。这个制度最大的意义,是为不同等级的人设置了不同的赛道,但不论你在哪条赛道上,你都要把精力集中到战争中来。

责任编辑:陈斌

谈春秋战国的历史,很多人提到秦军,就是“尚首功”,推崇砍下敌人脑袋的功劳。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是秦国的特点,因为其他国家一样“尚首功”。

早在春秋时代,齐国和吴王夫差打仗,齐国人是不管仗打得咋样,嘴炮永远无敌,于是开战前有人就在担忧,吴国人头发短,等会砍了脑袋不好拎,可见齐国人也是“尚首功”的。仗打完,齐国惨败,吴王夫差送了三千颗齐国甲士的头给鲁国当礼物,可见吴国这个蛮夷,一样“尚首功”。

商鞅的法令,优点恰恰在于避免采用谁砍下敌人首级谁立功的简单计数方法,而有一套精密的算法。

齐“技击”与魏“武卒”的缺点

战国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就是战争,所以给战场上表现出色的人提高待遇,是各国都流行的做法。

《荀子》里有一篇《议兵》,介绍各国军队的特点。荀子是个务实的学者,该理想主义的地方当然仍然有他的坚持,但谈具体问题的时候,非常有针对性。这篇文章写得具体而有针对性,所以也曾作为兵书,单独流传。

齐国人重视的是所谓“技击”,字面意思就是擅长搏斗的技艺,能够击杀敌人的人。不过齐国的制度是,一个战士,如果能够斩获一颗敌人的脑袋,就可以得到八两黄金,但是齐军的基本待遇很差,没有团队的奖励,结果导致齐国军人特别个人英雄主义。荀子说,齐国人打仗不行,根子就在这里了。战斗规模小,面对的敌人弱,齐军勉强可用;大规模战争,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军队很容易崩溃。那些单打独斗时骁勇善战的士兵,当起逃兵来,就像飞鸟一样。荀子说,这就叫“亡国之兵”,这样的军队,是会导致国家灭亡的。

说实话,读《左传》,齐国军人就给人这个印象,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人,也就是齐国军人的这个特点,还真是几百年没变过。

魏国军队的精锐,叫“武卒”,武卒的选拔标准是:让他们穿上三种依次相连的铠甲,拿着拉力为十二石的弩弓,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袋,把戈放在那上面,戴着头盔,佩带宝剑,带上三天的粮食,半天要奔走一百里。

家里要是有这么一位猛男,就可以不用服徭役了,而且会奖励给你肥沃的良田,地段特别好的住宅。

战国初期,魏国军队能够所向无敌,关键就在这里。但是,魏武卒的选拔制度有一个隐患,就是不可持续。因为一个男人,保持那么优秀的身体素质的时间,其实没几年,年纪大了就达不到这个标准了。而已经给的待遇,就没法收回了。当然,会有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是要给年青一代的勇士们同样这么好的待遇,没这么多土地和房产了。那就只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那么新人肯定有意见,他们的战斗意志,作战的积极性,肯定不如老一辈了,甚至会想,我这么优秀我就另外找出路,不去当这个魏武卒了。所以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就在不断下滑。

商鞅是在魏国生活、工作过的,他是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则多次指挥魏军作战,打过胜仗,也做过秦国的俘虏。所以,魏武卒的辉煌历史,商鞅是知道的;魏国军队怎样走了下坡路,商鞅是近距离观察到的,甚至有切身体会的。所以毫无疑问,商鞅到秦国之前,是既学习了魏国的经验,也思考过怎样规避魏国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旦产生了就很难解决,所谓积重难返,但是,可以在起步阶段就把它绕过去。

至于齐国军队的那个老毛病,那已经是各国间流行的段子了。和商鞅同时代的人物庞涓,就说过:“我固知齐军怯。”我一向知道齐军是很胆小的。商鞅肯定也知道齐国的毛病,也在想解决办法。

改革往往是有后发优势的,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很多坑前面的人都帮你踩过了。

秦军的团队精神为何强

商鞅在秦国怎样变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