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搬砖”,他卖掉了电子厂和深圳的两套房产
2024年是戴元环收砖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他带着他的千年古砖走进深圳文博会展馆,吸引了众多目光。
在收藏界,古砖属于冷门藏品,戴元环却“嗜砖如命”,立志成为砖界顶流。为了收砖,他不仅变卖了一手创办的电子厂,甚至还卖掉了深圳的两套房产。问及为何如此疯狂,他说,“砖改变了我的人生,带给我太多东西了。砖才是主人,而我只是过客。”
公益人陈行甲这样评价戴元环:“古有陶公运甓,今有戴君收砖。元环性淳义厚,情系古砖,十年不渝。古砖能遇元环,是古砖之幸,也是深圳之幸。”
发自:深圳
责任编辑:周建平
北方冷空气来袭,一夜之间,深圳温度骤降了四五度。
这是2024年12月一个周末的清晨,宝安区新桥街道的工业园外,路边摊上烟气腾腾,几位年轻人裹着羽绒服,圆鼓鼓的,正等待着早餐。而园区内,寒风掠过空阔的中间大道,不见货车往来,略显萧瑟。
跟门口保安寒暄几句后,我走进了第三栋厂房。快到二楼时,一束阳光突然穿出密云,透过大窗户,投射在清源斋古砖馆门口右侧的白色墙体上。
那里,有一处刀刻的痕迹:“这是一个好厂”。未知何人所刻,若非阳光恰当的投射角度,兴许没人会发现这行小字。
“好厂”指的是清源斋古砖馆的前身“深圳力沃电子厂”,当时的厂长也就是如今的馆长戴元环。
戴元环弃商从砖的故事在圈子里流传开来,不过是近些年的事。2005年,他兜里揣着100块钱,从潮汕来深圳打拼。四年后,他在宝安创办了自己的电子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员工最多时达到两百多人。然而,不到七八年光景,他却因痴迷古砖而变卖了工厂。
如今,二楼偌大的厂房内,除了几块电子厂招牌、宣传语外,流水线、生产设备均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铁架和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数千方古砖。这些古砖如同一支军队,占据了厂房的各个角落,俨然成了“新主人”。而侍奉它们的,除了戴元环本人,还剩下原电子厂的两名老员工。
四十余年过去了,深圳特区上空仍回荡着那句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有多少人奔赴这里,追逐着财富与梦想,渴望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但为何戴元环偏偏放弃财富积累,选择一条费钱且孤寒的收砖之路呢?采访前,我有太多的疑惑。
戴元环和他收藏的第一块砖(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南边的深圳冒出个“暖风”
戴元环第一次接触古砖是在十年前。彼时,国内收藏古砖的人不过百来号,且多数集中于江浙、中原地区,广东这边更是寥若晨星。虽说是古砖界的后起之辈,但戴元环收起砖来却足够疯狂。
2014年,他出差长沙,闲逛古玩市场时,与三国时期的一块“赤乌”砖(“赤乌”乃东吴的第四个年号)不期而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017年前后,砖友群流传一种说法:南边的深圳冒出一个叫“暖风”的人,嗜砖如命,出手果断。不少人一有好砖,都愿意先发给这位老板过下眼。
“暖风”正是戴元环的微信昵称。据电子厂一名老员工回忆,当时全国各地的包裹如雪片般飞来,日复一日,古砖渐渐“侵占”了电子厂的办公区域。厂长办公室、财务室、测试间等先后被攻陷,一摞摞的古砖就地崛起。
不解的情绪在厂里蔓延:“戴老板怎么了”“花那么多冤枉钱买砖,败家啊”“戴老板又发疯了”……一位老员工说,当时大家不明白戴老板为何放着厂里的经营不管,却跟古砖打交道,“像中邪似的。”
然而,戴老板的行为却更加“疯狂”。为了有更多财力购买古砖,他不但卖掉了电子厂,甚至还卖掉深圳的两套房产。这惹来家人的反对、亲戚的嘲笑,家庭矛盾一度激化。
问及当年为何如此痴迷,戴元环说,“我也说不清楚,当时看到那些古砖就是喜欢、就是想买。”
“你信命吗?”他突然问我,“越到中年,人越信命。回头再看,如果不是那几年疯狂搬砖,以后要想遇上就更难了。”
戴元环解释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