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苡 | 忆严文井

他怕说重了我灰心,反复强调我可以写得很好。并且说没和我商量,就将他认为最好的一篇,《耳报大队长》交《人民文学》发表了。《人民文学》是最权威的文学刊物,这不是最大的鼓励吗?他寄回给我的两篇后来在《雨花》上发表,我想多少也是看《人民文学》发表在先的面子。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严文井(图左)与叶圣陶参加作家座谈会。

严文井(图右)与叶圣陶参加作家座谈会。

严文井和孔罗荪一样,都当过作协的领导,也属于知识分子气比较重的干部。没办法,我就是容易和这一类型的领导走得近,话说回来,气味不投的,我不会去接近,只会躲。

认识罗荪是因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过南京作协的领导,走得近起先是因为巴金的关系。认识严文井则是我从东德回来以后,在《雨花》当“特约编辑”的那段时间。1958年5 月,严文井到南京,江苏文联和《雨花》在玄武湖开了一个座谈会,也可以说是欢迎会。他当时是《人民文学》的主编,还是中国作协书记处的书记。这些身份我都是因要参加这个座谈会才知道的,但“严文井”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他是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我恰好开始对儿童文学感兴趣,自然有对名作家的仰慕。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抗战时去延安的,在那之前就小有名气了。他的童话很有名,但并不是只写儿童文学,我就挺喜欢他的散文。

头一次见到严文井,对这个人就大起好感。他穿一件浅米色风衣,很帅气,两只眼睛很大,称得上“炯炯有神”,双眼皮特别明显。我觉得他很儒雅,文质彬彬,谈吐不凡。没有官气这一点和罗荪是一样的,但他比罗荪显得干练,说话有气场。座谈会最后是自由发言。这种场合,原本是没我说话的份的,我只是个没有编制的“特约编辑”,等于临时工,而且我在和朋友聊天时话多些,这种比较正式的场合都是往后缩的。但我见到自己欣赏的人就容易兴奋,有说话的冲动。那天我居然发言了,还是主动的。

我不会说场面话,说的是一点想法,就是文艺界领导不大重视外国文学的翻译。很平常的意思,根本说不上什么火药味的。我不知道,那样的氛围里,不净说好话,而且是在省作协、《雨花》的上级面前,有一点点提意见的味道,就会显得“冲”了。这是后来有人提醒我,我自己并没意识到。当时我只觉得,严文井看上去对我的话挺有兴趣的,马上就扭头和坐旁边的人嘀咕,估计是询问这是何许人,也许有几分诧异这人调性怎么有点奇怪(成为可以谈心的朋友之后,他直说我有时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我对严文井的好感还让我起意让人带赵蘅去见她崇拜的“严伯伯”。赵蘅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后来学画画了,但一直对写作是向往的,而且勤奋得很,我也鼓励她多写,赵瑞蕻在东德、我还没去的那段时间,和他通信,我都是让赵蘅代笔,她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挺高兴。《莫斯科-北京》里的不少内容,都是从她的记录里来的。她对作家有一种崇拜心理,严文井是名家,更是崇仰了。但她胆子特别小,认生,见了生人往往是一声不吭,只怯生生地盯着人看,一副受了惊吓的样子,跟她说话她也不接,弄得熟人开玩笑说她是“小哑巴”。照说她和同龄人相比,去过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还出过国,算见过世面的了,可是天性如此,仍然是怕见人。我都托好了人带她去了,她就是不肯去,弄得我要发脾气。

严文井著《印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严文井著《印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结果还是没去,让人带了一本《印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去请他给赵蘅签名。那本书是严文井随团访印度写的散文札记,一看书名就知道,应景的,但对象是孩子,就特别一点了。我附了一封信,说明情况,无非是赵蘅害羞,不敢来见,希望得到他的题字签名之类。他在书上写了几句话:


你决定了吗?将来你打算更多用自己的耳朵,眼睛,还是手呢?是什么使得耳朵尖,眼睛明亮,手敏捷呢?想吧,想吧!每天想一千个问题,可是不能害羞,因为害羞会妨碍行动。 严文井


他是儿童作家,知道怎么对孩子说话,同时也看得出来,他不是敷衍了事,签个名拉倒。那本书赵蘅一直存着(好多年后去印度办画展拿出来特意带上),不然我也想不起他写了些什么了。赵蘅找出时还发现里面夹着他回复我的短信,应该是我看后随手夹在书里的。从短信里的内容可以推想,和信一起我还附上了赵蘅的一篇习作,请他提提意见。应该还说了赵蘅又想当画家又想当作家之类,他在书上写的几句话是针对那些说的。

这可以算是和严文井通信的开始了。现在看来,他当时说起来算是身居高位,我只是在《雨花》打打杂,之前又并不认识(杨宪益名列《人民文学》编委,他们彼此应该认识,但我没想到过这一层,也不会提起。他们成亲家,杨宪益次女嫁给严文井儿子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有点冒失的。但我完全没意识到,有好感就接近了。那个时候,关系可以就这么简单。

和穆旦、黄裳、萧珊这些老朋友相比,我和严文井的通信不算多。我肯定是从他的善意里得到很多鼓励的,不然也不会接下来就给他写信。我寄了几篇写孩子的习作给他。前面的附信不算,我这第一封信是向他请教的,也寄了自己一篇什么文章给他。他自己看了,赞许说文笔很清丽,也给其他人看过,别人误以为是个小姑娘写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