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法草案预备提请审议丨时政周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蓝天立被查,2025年落马中管干部升至21人。

刘国梁成为“联合国运动会大使”。

针对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外卖平台企业。

山西订婚强奸案入选最高法案例库。

中央军委决定,调整组建3所军队院校。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2025年5月10日-16日)

责任编辑:钱炜

2024年10月23日,浙江湖州,德清县信访局开展“接诉即办——湖州市12345热线直通车”活动,在武康街道吉祥社区,工作人员向群众讲解《信访工作条例》有关内容。(视觉中国/图)

2024年10月23日,浙江湖州,德清县信访局开展“接诉即办——湖州市12345热线直通车”活动,在武康街道吉祥社区,工作人员向群众讲解《信访工作条例》有关内容。(视觉中国/图)


2025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以下简称《立法计划》)。其中,包括信访法草案等在内的25件法律案,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时,距信访法被纳入立法计划,已经过去了10年。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看来,从行政法规到法律,这只是形式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们制定信访法后,这个制度要往哪个方向走?这可能比是不是一个法更重要。”

从行政法规到党内法规

中国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信访行政法规《信访条例》。

条例指出,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信访工作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此后,2000年,国家信访局成立;2005年5月,新的《信访条例》开始实施。条例限定的主体,依然是“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此后多年间,前述《信访条例》成为信访工作的统领。但在实践中,其有一定局限性。一个典型的问题,和法律位阶有关。

“信访工作涉及的矛盾及矛盾的化解超出了行政机关的范畴,但有时候对方可能又不受行政法规的约束。”王锡锌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信访工作涉及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党委等的协同,这时候仅仅通过一个行政法规,在法律上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信访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其涉及的诸多规定倘若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发生冲突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2022年2月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工作条例》),则首次以党内法规、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信访工作做出了规定,同时新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原则。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翟校义看来,《工作条例》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布,强调了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使各机关各系统各领域的信访工作更具统一性。

同时,《工作条例》在原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责任制之前,加上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将其放在责任制的首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的经验总结。

十年立法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将信访法列入立法工作计划,是在2015年4月。公开信息显示,信访法被列入研究项目,由国家信访局起草。

在此之前,2014年10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法(草案)》两稿讨论会,多名学者和信访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会。

作为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翟校义是讨论会草案一的起草人,彼时,他认为应该从信访工作性制度、辅助性制度、信访工作原则等方面讨论信访法(草案)。翟校义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想“起草一个社会各界都能接受的信访法草案”。

2015年被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后,2016年的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在“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