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想科研,学生要就业:大学资源错配何解?

不少高校老师的优势在于培养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但不少学生志不在此,对做科研没有兴趣,只想早点毕业,早点找个工作。

责任编辑:辛省志

近日,与几位高校朋友小聚,聊起当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生态。

w女士是某高校地理系主任。她吐槽说:“我们学院的地理科学系开设了两个班,一个是师范班,一个是非师范班。这几年,很多非师范班的同学要求我们老师给他们上师范班的课程,很多非师范班的同学要求转去师范班,结果是冰火两重天,非师范班冷冷清清,师范班人满为患。”

“你们设置师范班和非师范班的本意是什么?”我问她。

“师范班当然是优先就业,非师范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术兴趣,希望他们将来更多可以加入科研队伍。”w说。

“那非师范生实际的考研人数多吗?”

“不太多,很多同学对科研没有啥兴趣,就想早点就业,所以都想转去师范班。”w露出一脸的无奈。

不难看出,学生的目标很明确,非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师范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以广东为例,师范类本科生或许在广深等珠三角城市的学校找工作有不小的难度,但去粤北、粤西、粤东等非珠三角地区谋求一份中小学老师的岗位,还是相对容易的。

不过,随着新生儿肉眼可见地锐减,未来若干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