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未完成的唱段: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写高考作文

编者按:

2025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本报第一时间邀请了4位作者就语文全国二卷的作文材料各写了一篇文章。这几天也不断有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士发表自己的高考同题作文。

但在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黄德初看来,这些“下水作文”(指老师等与学生写同样的作文)多数是议论文,罕见记叙、抒情、文学写作。真实考场上的高考作文同样如此,早已形成了“写议论文”的套路。他想探讨,以虚构或非虚构的叙事文体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拿到高分呢?高考作文的套路,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

为此,他亲自“下水”,以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题目,写作一篇叙事文章。本报刊登如下,请读者一同讨论。

责任编辑:辛省志

序:

2025年的高考作文题甫出,众网友纷纷“下水”,有知名作家,有大学教授,有语文老师,也有数学老师。乍一看,个个潘江陆海,篇篇堪称佳作,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除北京卷有规定文体外,其他题卷的“下水作文”基本都是议论文,罕见记叙、抒情、文学写作以及创新作文、非虚构写作这些样式。其实出题人很诚挚地对考生说“请写一篇文章”,态度诚恳又期待,标准宽容又大度。从官方给出的题解里,我们也能体会这样的态度:“考生可以从三段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进行议论、记叙或抒情。这道题在立意上没有设限,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持、民族的脊梁等等都是可以写的主题。”感觉就差直白地告诉考生们“大胆写吧,写什么都行,怎样写都行”了。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还是“一水”的议论文呢?真实的考场作文更是如此。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清说不清,看看哪位专家来说说。

我想探讨的是,用(肯定是能用的)记叙、抒情、文学创作以及创新作文、非虚构写作这些表达方式写高考作文,能不能拿高分?当然前提是“写得好”(这又是一个烧脑的问题,姑且按“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这个标准吧)。这两天,在我有限的认知里,看到南方周末客户端App“自由谈”栏目6月8日推出的黎衡、伍里川、童宁、王威廉四位老师以全国二卷的“将梦赠予他人”为题写的作文。(详见《“将梦赠予他人”:他们笔下的2025高考作文》)

在这里我引用这组文章评论区中手机尾号9918的网友的评论来概述一下四篇文章的大体情况:

这篇高考作文命题太绝了!四位作者用不同视角诠释“赠梦”,既有诗人黎衡的怀旧梦境与现实对照,又有伍里川从放牛娃到媒体人的追梦实录,童宁老师更将“赠梦”升华至文明传承的高度,王威廉的科幻设定更是脑洞大开——原来做梦能力竟是文明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