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产品、情绪价值到社交属性:痴迷LABUBU的买家们

有人对LABUBU当下显性的“金融产品”价值颇有感触。一位买家买到了一个隐藏款后,标上了4000元的价格出售。10分钟内,就有人接盘了。

像李晓这样的95后,许多都未结婚生娃,就连养宠物也会被家长骂,“讲白了就是你太孤独了,需要有个东西给你某种能量”。

一位教师有一个约莫10个人的小群,组织过LABUBU年会,找了个古镇聊天、喝咖啡、摆拍LABUBU;同好们还一起去过森林公园,给LABUBU拍写真。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5年6月,北京一家专营店内的Labubu玩偶。视觉中国图

2025年6月,北京一家专营店内的LABUBU玩偶。视觉中国图

“它这么可爱,我要活着。我死了,就见不到了。”谈起自己是如何被一只粉色LABUBU挂件治愈时,一位买家如此说。

作为“THE MONSTERS精灵天团”系列的一员,LABUBU最初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2019年,潮流文化娱乐公司泡泡玛特签约LABUBU,并开始推进其商业化运作。近一年内,这个竖着两只耳朵、咧嘴笑着、露出尖牙的“丑萌”IP形象,逐步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据中新社,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2024年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成为泡泡玛特旗下第一大IP;其部分玩具的价格也开始飞涨。在二手交易平台,有发售价为599元的LABUBU联名款玩具,3日内交易均价涨至18000元左右。6月10日,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款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甚至以108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人们究竟因何为它痴迷?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十余位买家,他们的年龄从20岁至49岁不等,奔忙于制造业、电商行业、金融业与高校校园之中,人生境遇也都各自不同。不过,有许多受访者都认可,原价几百元的小玩偶,蕴含着看一眼就能带来欢欣的情绪价值,甚至能成为精神寄托。

“现在这样的社会,花99块钱就能买到开心。这样的话,你为什么不买?”一位受访者如是感叹。

苦守、等货、抢购

距离上一次抢购到LABUBU已经快两个月了,28岁的余水如今觉得,无论如何都没法在官方渠道买到心仪款式的LABUBU族群了。

她一直想买“大首领”款,但是始终没有抢到。从2025年4月底开始,余水试过很多法子。4月,她碰上过一次线上补货,却恰逢她所在的单位组织集体看电影,电影院手机网络信号极差,错过了;5月,又是一次补货,结果碰上单位开会,没带手机,又错过了。

进入6月,情形变得更糟了。在泡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