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万古长夜的隔绝——台湾诗人痖弦60年的两岸情史

痖弦包了一辆车,行进中车夫指着一条小路说:那就是你们村子。到了村子,全村的乡亲都出来迎接,他们一脸的皱纹,脸色黝黑,少有人能认得出来。他看到的亲人也只有一抔黄土

责任编辑:平客 实习生 盛佳婉

4月16日,独居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应邀出席“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

在“交流、合作、发展”的主题下,痖弦回首昔日两岸华人的“敌对、仇恨与隔绝”时代。

1949年8月,15岁的痖弦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此后与家乡的亲人音讯隔绝。

1991年,痖弦第一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他的老家在河南的一个村庄,距南阳城有45华里。痖弦包了一辆车,行进中车夫指着一条小路说:那就是你们村子。到了村子,全村的乡亲都出来迎接,他们一脸的皱纹,脸色黝黑,少有人能认得出来。他看到的亲人也只有一抔黄土。

痖弦老家有三座墓,一个是祖父和祖母的墓,一个是父亲和母亲的墓,一个是叔叔和婶婶的墓,墓碑都是痖弦立的,墓碑上看是六个人躺在墓里,实际上只有三个女人葬在这里,男人死在外地,父亲死在青海,祖父死在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家乡闹土匪,土匪把他杀死的,一个池塘都红了,找不到尸体,后来取一件衣服来招魂。

台湾国民党军竟唱共产党的歌

两岸隔绝状况下,痖弦印象最深的是谁也不能给大陆写信:“写信会带来祸害,可能害死你父母,所以不要写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写信,有些胆量大的人,有海外关系的人,比如在香港有舅舅,或在美国有同学,想办法把信转交给他们寄。“中华民族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长的诀别,好像生死两个世界,仿佛万古长夜的离别。”痖弦说。

1948年,痖弦从河南流亡到湖北再到湖南,入衡阳国立豫衡中学。1949年,处在半饥饿状态中的痖弦,看到有河南老乡在招兵,“有血性、有志气的青年到台湾去。”当时大家并不知道台湾在哪里,几个同学吃了人家的一锅肉就报名从军了。

到台湾后,痖弦进入国民党政工干部学校学习,蒋经国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

在学校里,经常能看到蒋经国,他常常到学校来,校区有个铁皮房子,晚上蒋经国就住在那里。他吃饭都跟学生一起吃,也说笑话,很平民化的一个人。

学校的名字,看起来很政治化,其实里面有新闻系、艺术系、戏剧系、体育系、音乐系。当时有人问蒋经国,为什么叫“政工干校”呢?这个学校明明是跟鲁迅艺术学院对打,他们讲革命艺术,你们讲战斗文学,可是你为什么叫政工干部学校?好像一个情报学校,不好听。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