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上市侧影

农行最终没有分拆,但郭田勇觉得那场大讨论的贡献在于,让农行最终明白自己姓不姓农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最后一家,也是最复杂的一家中国大国有银行的上市,万众瞩目。在这场盛大的上市中,本报截其几个侧面,以窥豹影

最后一家,也是最复杂的一家大国有银行的上市,万众瞩目。 (CFP/图)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收官之战”——农业银行上市——已经到了鸣金收兵阶段。

6月24日,农行结束“待价而沽”的上市推介路演,其发行价格将尘埃落定,继而进入正式申购发售募集阶段,完成临门一脚后,就是“射门”——于7月中旬以A+H登陆上海、香港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农行上市标志着始于上世纪末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告一段落。

而这家情况最复杂、包袱最沉重的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重新定位、巨额不良资产剥离、股份制改革、国家注资等“脱胎换骨”的改造后,如今拥有近9万亿资产,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1.3%,去年的利润率增长为26%。

郭田勇的“分拆农行”方案

农行最终没有分拆,但郭田勇觉得那场大讨论的贡献在于,让农行最终明白自己姓不姓农

对于很多农行人而言,郭田勇是一名“红人”。郭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他从没在农行工作过。

三年前,一位农行省级分行的负责人对郭田勇说,郭是全国农行的“二号知名人物”,名气仅次于农行时任行长杨明生。

之所以能成为农行人气的“榜眼”,原因是郭田勇曾经旗帜鲜明地支持“分拆农行”。

时间回溯到2006年初,四大国有银行的工、中、建三家已经完成股改,而包袱最沉重的农行仍未启动改革。2005年农行不良贷款额超过7400亿元,占到同期四大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69%。同时,2006年底就要实现中国的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

当年5月,一份“分拆农行”的方案不胫而走,其主要内容是:取消现设于北京的农行总行,以省为单位设立总行,将农行地方化——中央和地方政府“AA制”共同承担农行的巨额改革成本。这个方案也被称为“斩首”行动——顾名思义,将作为首领的总行“斩掉”。而人们都相信这一方案是由人民银行所设计。

不过,这毕竟是涉及一家当时逾3万网点、近5万员工的庞大金融机构的前途命运问题,该“肢解”方案甫一曝光就掀起了轩然大波,而站在“支持分拆”最前沿的正是郭田勇。

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郭田勇的理由是:农行本着服务于“三农”的宗旨,应将经营管理重心下移,缩短从总行到省分行、再到县域、乡镇支行的经营管理链条,以增强竞争力,因此分拆农行符合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原理。

实际上,当时的农业银行空有“农业”之名,其业务基本上已脱离“三农”。在2006年之前,农行上报的改革方案都是以城市业务为重点,与其他三大行的区别不大。“当时农行觉得自己不必姓农。”郭田勇说。

在这场大讨论中,郭田勇收到了大量批驳他的电子邮件,看到了他的个人博客里谩骂的留言,甚至有人公开撰文批评他为了出名而自我炒作。不过,他也收到了来自农行基层职工寄来的支持信件。

五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2007年初召开,终结了关于农行命运的大讨论,提出了农行改革的十六字方针:“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农行最终没有分拆,但当年的讨论还是有意义的。”郭田勇表示,那场大讨论的贡献在于,让农行重新审视自己全国网络优势,将其业务战略重点“回归”到支持三农。

从2008年起,农行开始推动“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随着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日益加大,支持三农成了农行上市的一大卖点。

今年5月,财政部公布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有关政策可为农行共增加近百亿元盈利。农行一高层称,这些政策为农行IPO营造了良好环境,加强其上市的议价能力。

催收不良贷款

与另外三大银行上市时剥离不良贷款交给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不同,农行剥离的不良贷款,虽然由财政部买下来,但依然是“委托”农行来处理

“虽然催收同样的不良资产,但我现在是给财政部打工,而不是农行。”农行某省级分行的机构资产处置部职员刘封说。他主要从事不良资产的催收工作。

2008年11月,农行按账面原值剥离不良资产8156.95亿元,这相当于2007年全国5.13万亿财政收入的16%。财政部以无追索权方式购买了这批不良资产。

此前,工、中、建三大行最后剥离的不良贷款,都交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处置。不过,农行剥离的这笔巨额不良贷款,却是由财政部“委托”农行来处理的。也就是说,不良资产虽然不再属于农行,但催收工作还是让农行来做。

农行副行长潘功胜曾经表示,之所以跟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处置方式不同,主要考虑到农行不良资产构成“数量多、单笔数额小、分布区域广”,而且从处置效果看,资产管理公司也未必很好。具体操作上,财政部与农行设立共管账户——存续时间15年的“特别共管基金”,以未来的收入来置换这批逾8000亿元的不良资产。

对于小职员刘封而言,他所知道的是另一版本的原因:恰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监管部门担心农行裁员数量较多而造成社会影响不好,所以让农行的“原班人马”一如既往地继续从事不良资产催收工作。否则,本来不良资产剥离后,他们部门就“失业”了。“现在,不仅没失业,反而比以前还好了。”刘封说,因为是受财政部委托,催收一笔贷款回来,可以按实际金额的至少8%提取处置管理费,即本来该给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费,现在是肥水不流别人田了。“这样为农行增加了收入,我们部门的效益也水涨船高。”

数据显示,我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平均回收率在20%左右。那么,假设农行8156.95亿元的不良资产按20%的回收率来算,即回收1600亿元以上,则农行5年内获得的处置管理费收入约130亿元。尽管相比农行2009年2222.74亿元的营业收入,每年20多亿元的处置管理费收入只是九牛一毛。

万亿成本

不良贷款的剥离,加上两次融资,和财政部支付的利息,农行改革成本超过万亿

8000多亿的不良资产处置是农行财务重组中的关键环节。在招股说明书上农行也表示:“如果没有上述不良贷款处置,本行2009年和2008年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大幅上升。”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从 2007年的23.57%直线下降至2009年的2.91%,实现了惊人的脱胎换骨。

而且,这批不良资产还“变相地”获得了利息收入,因为它其实分为两部分:一是以2007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对农行1506.02亿再贷款进行等额置换;二是6650.93亿元形成农行应收财政部款项,并自2008年1月1日起按3.3%的年利率对应收财政部款项余额计息,即相当于每年财政部应当支付农行219.48亿元的利息。

除了剥离不良资产,农行还获得两次“真金白银”的融资:首先是2008年10月汇金公司注入的1300亿元;其次是2010年4月社保基金理事会以155.2亿元认购农行向其新发行的100亿股股份。这两笔注入的资金总数达1455.2亿元。

那么,两次融资的总额1455.2亿元,加上财政部剥离的8156.95亿元,再加上财政部支付的220亿元利息,农行股改的成本超过了1万亿元。

而根据农行招股说明书,其报告期内高速增长的2007—2009年,3年净利润总额为1602.42亿元,平均每年534.14亿元。逾万亿的成本,相当于农行20年的净利润总和。

淘金与“护航”

近期金融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被市场人士解读成“为农行护盘”

相比以城市业务为重点的工、中、建三大行,农行缺乏耀眼的亮点,但是农行目前主打的概念是:这是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大行,最后一块甜美的蛋糕。

受到这个概念的刺激,在海外配售方面,多家中东主权投资基金已签约准备买入农行股票,而香港富豪李嘉诚和李兆基也将分别斥巨资认购。

从6月18日起,农行连续进行路演推介其股票的发行。不过,时至6月22日,农行仍显得“小心翼翼”——发行的价格成为最敏感的因素。

近日,农行的承销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和国泰君安对农行A股估价超过每股3元,最低为3.02元,最高则达4.07元。这个估值区间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5元。

农行采取上海、香港两地A+H发行上市。若按承销商给予最低的3.02元算,融资总额超过1400亿元;若按最高的4.07元算,融资额超过1900亿元。

不过,倘若投资者认购农行热烈,按照“绿鞋机制”超额回拨发售,A股和H股的发行规模可最多分别扩大至255.7亿股、292.2亿股——分别按3.02元和4.07元的价格算,融资额分别为1655亿元和2230亿元,最高的折合约300亿美元。倘若这成为现实,那么农行将在今年全球IPO排名上首屈一指。

此前,农行IPO融资的预计目标为220亿—300亿美元来看,按此推算,其所期望的定价至少在3元以上,甚至达到4元。

不过,资本市场“天公不作美”:今年我国A股一路下跌,成了全球跌幅亚军,仅次于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而全球资本市场都相对低迷。

如此疲软的市场,怎样承接农行这个巨无霸的降临?市场的情绪一度显得犹豫和忧虑。金融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被市场人士解读成“为农行护盘”:6月份证监会放慢公司上市节奏,被解释是为农行登陆“让路”;人民银行6月投放资金增多,被分析是“以充裕的资金面支持申购农行”;社保基金表态将提高购买股票的比例上调至30%,也被认为这是“大主力护航农行的信号”。此外,此前频频在二级市场上出手增持三大行的汇金公司,也被分析人士寄予厚望——以“国家队”的力量成为大盘的定海神针。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刘封为化名)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