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诉苦的历史记忆

感恩而非诉苦,成为孙康宜这部回忆录《走出白色恐怖》的基调,与其诅咒黑暗,不如发掘微光,这就让这部作品与坊间触目皆是的诉苦型历史记忆区别开来。

责任编辑:刘小磊

感恩而非诉苦,成为孙康宜这部回忆录的基调,与其诅咒黑暗,不如发掘微光,这就让这部作品与坊间触目皆是的诉苦型历史记忆区别开来

孙康宜的《走出白色恐怖》,在所有关于极权主义时代的回忆录作品中,显然是独具一格的,书名就隐含了作者写作的深层动因,那就是不再纠缠于历史的恩怨与清算,而是通过追述个人、家庭或群体在政治压迫时代的生命故事,来展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仍然会有一线幽光在闪烁。这正如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群像》中所指出的那样:“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们还是有期望光明的权利,而光明与其说是来自于理论与观念,不如说是来自于凡夫俗子所发出的萤萤微光,在他们的起居作息中,这微光虽然摇曳不定,但却照亮周遭,并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流泻于大地之上。”

孙康宜遭逢的恰恰就是20世纪中国最黑暗的岁月之一,伴随她的青少年时期的,是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制造的极端压抑的政治气氛。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政治环境中,孙康宜的父亲孙裕光(1919-2007)因受亲戚的牵连,被捕入狱,获刑十年,孙康宜的母亲陈玉真(1922-1997)在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中,以强韧的生命意志,为几个年幼的孩子打造了一个尚可栖身的生活世界,并勉力保持做人的基本尊严。在孙康宜的回忆里,父执张我军(人类学家张光直的父亲)帮助孙家从上海上船去台湾,小学教师蓝顺仕面对匿名恐吓信和秘密警察的威胁,仍旧不屈不挠地关切孙家三姐弟的学业与生活,作者姐弟三人跟随母亲去探监的路途中,碰到的三轮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