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评】泄漏真相,为何倒逼才出现?

向上的信息传递,通过松花江事件后出台的《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业已得到解决,而如何保障其它利益方的知情权,无疑需要地方政府抛弃维稳心态,及早建立环境信息的流域共享和公众公开机制。如此,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环境事故。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陈佩

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仍在继续发酵。2013年1月7日,在长达数日的沉默后,长治市市长张保首度向外界作出回应,承认事故未及时上报长达5日,并向公众“表示深深的歉意”。

但公众疑点依然难消。1天之后,最新的媒体采访再度曝出更令人吃惊的新内幕。下游的邯郸市政府一位负责人透露,这起事故早于2012年12月26日就发生,这意味着事故被瞒天数长达“11日”,比长治方面声明的时间,整整多了6天之久。

上游支柱企业出现环境污染大事故,污染河流、威胁健康,公众一无所知;直到下游无预警突然大规模停水,造成社会恐慌后,真相才倒逼出来—&m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