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商独资办医十年后再放开,能否成为搅动市场的“鲇鱼”
除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内医疗也需要一条搅动市场格局的“鲇鱼”。刘国恩分析,外商独资来华办医,既可以跟本土医院形成竞争,也可以检验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顾泱注意到,即将施行的2024版负面清单中,仍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外商投资准入规则为“限于合资”“中方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且外商投资的下限门槛依旧存在。 陈林海认为,在医院的服务和管理上,部分职能部门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公立医院倾斜,“这种不公平阻碍了社会办医的公平竞争和发展。” -
第二轮中央巡视启动,“回头看”两家单位丨时政周报
陈扬勇任求是杂志社社长,此前任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湖南公务接待实行 “负面清单”,个人携带酒水也被列入。 司法部表示,严厉整治运动式执法、野蛮执法、逐利执法。“两轮巡视基本涵盖了所有中管企业,释放出从严管理国资央企的强烈信号”。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2023年10月14日-10月20日) -
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应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的制度型开放”
目前来看,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对接CPTPP、DEPA的过程中总体仍然处在探索阶段。 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将来如何进一步对接数字产品的非歧视待遇、计算机设施的位置等国际高标准规则,还需要做更多的系统性考虑,这也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提供了空间。 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到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达到了自贸试验区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效果。 -
唐山“全国文明城市”资格被停,触碰“负面清单”后如何恢复?
2021年版《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显示,负面清单共有40条,其中23条涉及取消或停止资格。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严重违纪或违法犯罪、发生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已经创建成功的会被停止资格1年。 停止资格“留有余地”,只要整改并通过验收后,就可以恢复。取消资格意味着此前的创建工作付诸东流,必须要经历至少3年的创建周期,通过评选后,才可能再次获得资格。 -
中央网信办:严把娱乐明星网上信息内容导向,建立负面清单
-
金融业负面清单清零 彰显开放决心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
药品管理法再临大修:制售假药将重罚,网售处方药拟被禁
网售处方药拟被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赞成应允许网络销售,“但要开负面清单,有些药物如麻醉类等可以禁止在网络平台销售,但治感冒等病的药物则应全面放开才好。” “假药”概念未改。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华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二审后,部分条文内容还有调整空间,“届时可能还将讨论假劣药的概念。” -
负面清单瘦身 彰显开放决心
对外开放是对外开放中国的市场和机遇,与世界共同发展,承担大国责任。 -
多地出台党员干部“负面言行清单”
干部之间的称兄道弟被视为负面言行,如对上级不称“同志”称“老板”“老大”,平级之间称“兄弟”,上级称下级为“弟兄们”“伙计们”。 -
河南:优先办理官商勾结实名举报
在政商交往中,到底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河南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暂行办法》列出了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