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伟棠:韩江获诺奖,像是扇向韩国某些人的一记耳光
韩江成名作《素食者》险些遭禁的遭遇,与韩国著名的支持本土文学的政府取态构成很大反讽。这次韩江获奖也被某些观察者视为“韩国35年外译政策的果实”,不过我想,这个外译政策的资源,在数年前还是严重倾斜向老诗人高银这样的男性名家身上的,直到高银被指控性骚扰事发。 创痛与祷告也许属于人类共有,但求救、疾呼的权利被允许与否的纠结,恐怕更属于女性的真实困境。作为强有力的写作者的韩江并非不能克服这困境,但她不轻言克服,她更擅长把历史嵌在遥远的背景前,衬托自己作为女身在压力下的微弱的抗力以及局限。 -
盛夏的“果实”|南周文化榜
2024年7月文化榜: 电影:《锔瓷》 图书(虚构类):《故事终结》 图书(非虚构类):《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综艺:《喜人奇妙夜》 展览(当代艺术):“相地堪舆:图像、田野和地理的诗学”(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文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 特别关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推荐人: 胡亮宇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电影研究者 索耳 青年作家,“《钟山》之星”文学奖得主 罗丹妮 资深图书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 何天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陆思培 写作者、策展人,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融梗”算不算抄袭?两部网络小说,法院一审认定“实质性相似”
不少读者及创作者期待,此案对网络文学领域频发的“融梗”现象做出厘定。 24位志愿者,对两部作品就故事情节、文字句法、小说结构等六个方面进行比对。“很难想象,如果仅有作者一人,要面临怎样的压力。” -
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丨陆秋槎:表达一种复杂的正义观
陆秋槎长年旅居日本,身处日本推理小说创作第一现场,同时又面对中国推理小说作者和读者进行写作,使得他自觉担任起中外推理小说文化“采珠人”与“摆渡人”的特殊角色。 “我不太喜欢那种特别直接的、一目了然式的写法,至少它不是我想追求的小说美学。我觉得文学要揭示恶、展现正义的时候,也尽可能要展现其中的复杂性。” -
作家刘亮程:文学世界的光丨N-TALK文学之夜
“一部文学作品的故事,是写作者穿过世间无数的故事而创造的唯一故事,是万千逝去的人生中活出来的唯一人生,它让不该发生的不再发生,让应该发生或在梦中发生的生长出来。” -
阿乙的2023年度好书
现在有一种趋势,迫使青年作者不由自主地投奔现实,有时难免付出成为附庸的代价。我们应该认为:作家当然可以是一名社会“报告人”,但他更应该是文学的祭司。 -
美国的年轻写作者怎么活?丨洛城机密
写作就像在供养一个精神的孩子,需要有其他工作或收入来源。很多艺术门类也与此相仿。但也因为经历这些艰难,我深知用职业分贵贱的浅薄,我的导师就多年从事餐厅服务员供养她的写作,我最有才华的写作者朋友还有不少在艾奥瓦当司机。我们在艾奥瓦有句话:“你不知道给你端来咖啡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雷蒙德·卡佛。” -
用历史考证支撑文学批评 ——《跨越与创新》读后
《跨越与创新》的作者用历史考证来支撑文学批评,有点回归丹纳的实证主义的意思。 -
从“南方”到“新南方”:广东文学两千年
广东作家普遍对商业文明抱有一种更积极的心态,使得广东的都市文学较之其他地方的作品,显得从容和缓,虽然不乏对都市生活空虚孤独的描绘,但同时也展现都市生活进取、包容的一面。 以湾区作家为主力的“新南方写作”,在一种异质性的文化经验中,暗含了南方文学的新走向。在地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在新一代写作者的作品里已见端倪。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13日《南方周末》) -
让你的人物活下去丨洛城机密
找寻困境的出口比制造出困境难上百倍,这是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让我们失望的原因:作者和导演选择了最便捷的方式,他们让主人公像骡子一样一步步被稻草压垮。我们固然会流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不会有读完《奥德赛》或看完《寄生虫》后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