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发现古墓,谁该掏钱承担保护成本?
发现文物,发掘单位进场清理发掘,不会赔偿,施工单位反而需要承担发掘经费,承担财务费用,甚至赔上前期投入。这种机制存在公平性和合理性上的问题。文物是国家所有,保护文物是全民义务,但最终却是谁摊上谁掏钱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谁来留住你,消逝的乡愁?三座古村镇的“底层”文物建筑调查
河网密布的绍兴,是国内保存古桥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城市,以前有人统计过,绍兴古桥的密度比威尼斯还要高。 三普登录点数量众多,分布分散,价值难以清晰说明,且位于整个文保体系金字塔的最底层。一直以来,这些非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承受着更大的破坏风险。 阮社浓厚的酒乡古韵吸引了电影剧组,1956年的电影《祝福》就曾在此取景。2017年至2018年的一轮大拆迁中,鲁迅笔下的水乡古镇彻底消失。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出圈”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理顺考古用地保障机制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由于部分文物建筑的管理主体不尽相同,有些归文物部门管,有些归宗教部门管,还有些归使用单位管,现实中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安全的认识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相比于文物保护,临时考古用地保障则是最近出现的新问题。 -
努力在诉前解决“九龙治水”:最高检第八厅厅长胡卫列谈文保领域公益诉讼
目前文物保护主要依托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财产保护、英烈保护领域开展的,但是这三类保护方式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还不能满足当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司法需求。 2022年8月30日,倒卖西周青铜编甬钟民事公益诉讼案江西省九江中院开庭, 这是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第一案”。 -
倒卖西周青铜编甬钟的罪与罚,可移动文物公益诉讼第一案落槌
这起案件具有两点突破性意义,“第一个是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到可移动文物的公益诉讼的突破,第二个是从行政公益诉讼到民事公益诉讼的突破。” 长期以来,文物保护领域的民事公益诉讼似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司法机关对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的态度也比较谨慎,此前不少破坏文物的行为只能通过环境公益诉讼进行惩治。 -
寻找宋六陵:千年攒宫、百年风雨、十年考古
对于大众来说,宋六陵考古的意义也许就是不断地求索。“北宋、南宋之间的政治文化是如何传承的,通过文献我可以讲,现在结合考古,有时候会更准确一些。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营造他们的政治符号的?他们动用了什么样的力量来把握这个政治符号,形成了什么样的一种文化向心力?帝王陵更多的是在这个层面上来体现它对于现代人的价值。”李晖达说。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
开展览、办民宿,古建筑重沾人气让凝固的历史再焕光华丨快评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
梵净山金顶刻字被判赔12万,景点、文物非无主之物可任意蹂躏丨快评
位于或置于公共空间的景点、文物不是无主之物。只有让保护风景名胜的法律法规长出牙齿,让破坏者受到严厉的惩罚,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破坏行为,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让它们为更多游客带来美的享受,也才能把美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
宁海古城拆迁引争议:城市更新如何防止大拆大建?
他们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大面积拆除是既成事实,除了想保留最后的这一小片老城,他们还希望规划单位做好老城记忆的规划。“能不能把仅有的文化资源拿出来,改造成公共空间,让老百姓能够保留一点城市记忆,知道历史上的宁海是怎么来的?或者建博物馆,把我们这么多年收集的资料和建筑物的构件都放进去,让后人看看原来的老城是什么样子。”杨雨说。 -
我在2020丨我在基层写文物
每到一座新城市,我就得去当地博物馆转转。博物馆里展陈的文物,存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当地人对待文物的态度,折射着这座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11日《南方周末》) -
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座宫殿进行维修
雍布拉康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东南的扎西次日山上,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西藏第一座宫殿,1962年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中国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去做“文物援外”
一系列文物保护援外工程的开展,体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实力和担当,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 -
“抢救”乐山大佛:被争议的文物保护样本
大佛修缮的过往、现在和未来,在此交汇。石质文物保护的艰难、修复理念的变迁、一代代人的努力。光明的、晦暗的历史在大佛身前身后碾过。 一些文保专家认为使用钢筋违反了最初定下的临时性保护原则。工程专家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钢筋是明智选择,首先要保证安全。 在国内,文物修复更考量公众的接受度,几次专家咨询会中,都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如果胸部颜色深浅不一,差别过大,也实在不好看,怕公众接受不了。” -
对珍贵文物私拓别再听之任之了
拓制的过程中有捶打的步骤,为的是纸与器物能够紧密贴合。既然有捶打,便会对器物有物理性的损坏,尤其石质文物 -
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船货清理基本完成 文物或超16万件
接下来“南海I号”将进入船体发掘和保护的阶段,船体未来有望整体展示。 -
古籍修复师的精度
“古籍和人一样,因为年岁增长或受保存条件限制,会有‘病痛’。修复它就是要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施以‘医治’。” -
“如果停了,就是政绩工程” ——对话耿彦波
我不能刻舟求剑。我们的很多规划,因为没有专业性所以才没有严肃性 我们的文物保护,一定要把包袱变成财富,把保护转化成产业,才能世世代代保护下去 -
那些故宫老师傅教会的事
耿宝昌考察学生,看几样:第一是人品,第二是知识水平;再者是这个人坐不坐得住,“胡思乱想、不务正业不行,累死你也培养不好”,此外,还得有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