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人体科学馆馆长:与标本“交谈”,让人体不再神秘
“学医之人都清楚,没有遗体就没有解剖,没有解剖就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标本,医学院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医生。所以我们对于遗体捐献者,都充满敬意,称之为大体老师。这些大体老师,既是我们的‘校友’,亦是‘恩师’。” “想象一下,把每一块骨骼画上长颈鹿、伊甸园等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根血管、神经可以有不同颜色,把每一个标本都用黑色笔速写下来形成一卷组图,人体此刻变得不再神秘,精彩纷呈。” -
01:26
心情烦躁还易怒?专家提醒35℃以上当防“情绪中暑”丨硬核唠科
据统计,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h、湿度高于80%时,人体就容易出现心烦气躁的现象。 -
现代医学可以不用动物试验吗?
即便一些器官芯片和类器官试验的结果等同于动物试验,但要完全取代动物试验可能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
“祖传秘方”中添加西药是谋财害命:患者应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丨快评
现代医学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专业的科学。人们还是应该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自我诊断,或者听信江湖郎中,使用所谓的“祖传秘方”。即使是自己去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也一定要从正规、专业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除了专业的医学书籍、杂志之外,也有一些相对简明易懂的医学指南可以参考。比如知名医药公司默沙东出品的“默沙东诊疗手册”,内容都由医学专家撰写,而且有网络版和App供公众免费使用。当然,这些医学指南也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诊断,生病之后,还是应该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求医。 -
“西医不能开中药”落地,中西医之争应回归患者选择权
医生给予的专业意见是病患做出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不是越俎代庖、代为做主。如果能够在制度上明确这一个体选择权,那么医疗体系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共存并不存在问题。所谓中西医之争从个体选择自由的角度而言,本来就是伪命题。 -
温故知新,病历博物馆记录“馆藏”中国医学进步
走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尘封已久的历史气息。188万份映射着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脉络的老病历从旧时光里走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光阴里的故事。 -
从粪便入药到粪便银行:粪便菌群移植的来龙去脉
有关粪便治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医典籍一般将人的粪便为原料的药称为金汤或人中黄,而现代医学则是基于肠道微生物失衡的考虑。最近十年粪便菌群移植疗法在欧美等地流行开来,主要是因为艰难梭菌感染疫情的持续爆发。 -
死于癌症是最好的死亡?
“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种依赖于现代医学苦苦维持的生命,那种永不结束的慢慢的苟延残喘。以希波克拉底的名义,医生们创造了一种对人类来说最为精致优雅的折磨:存活。”普通人认可这样的观点是不奇怪的,奇怪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医学杂志》前主编也接受了它。 -
医生岂能见病不见人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是一名医生的墓志铭,中文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现代医学取得不少成就,可还是远远不能治愈一切疾病,这些成就还容易让人忘了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是“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
治标与治本
在科赫法则指导下,科学家们确定了伤寒、结核、霍乱、炭疽、鼠疫等伴随人类至少几千年的各种瘟疫的病因。现代医学对病因的认识非常可靠,即使尚不明确的,对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也非常清晰。在这种基础上,“治本”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