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政策以人为本

何以这些年轻的知识精英会过早地离开我们?

责任编辑:吕宗恕

王宏亮(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2018新年伊始,复旦大学年仅42岁的女教授江素华突然离世,让头顶光环的年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又一次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

英年早逝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并非仅此一例。2016年去世的中科院研究员赵永芳年仅39岁;北师大的何智教授年仅35岁;复旦的另一位女教师于娟年仅32岁。

他们都是知识界的精英,都拥有令人艳羡的身份和背景。然而,早逝的结果却使他们都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我们不禁要思考,何以这些年轻的知识精英会过早地离开我们?知情者给出的答案是:他们的工作远非人们想象的轻松愉快。他们平均每日工作时长超过9个小时。他们可能有假期,可能不用坐班,但却无时无刻需要思考自己的科研课题,思考自己的论文,思考自己的教学,他们的工作如鬼魅一般如影随形,一旦放手,就如同放弃了自我一般。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工作状态呢?

学术对知识分子来说本来不应是一种压力,那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是一生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最大的兴趣,也是他们最愉快的生活内容。然而,这种理想状态对那些年轻的知识人来说从来不是真实的。不恰当的管理制度使学术劳动变得如刀般锋利,很随意地就可以伤害那些知识分子。从制度的角度来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